“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往总是唯外盘马首是瞻的国内期货市场,在最近的一段时期里却频频领先于国际市场。这一现象的背后,能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很多投资者不得不重视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作为一个商品消费大国,其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全球主要商品价格。举个简单的例子,芝加哥交易所的领导一般都不让中国人到交易大厅参观,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如果看到中国人在那,包括大豆、小麦在内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很可能就会立刻出现波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商品市场上的“中国概念”威力着实不小。
然而要明确的是,国内期市行情领先外盘只能表明我们话语权的增强,而这和市场定价权依然距离甚远。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话语权跟定价权也有一定联系。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国内期市行情领先外盘,还是“中国概念”主导商品市场行情,这些情况都是被动性质更多。一方面,内盘影响外盘更多的是电子交易中,而CBOT、COMEX等老牌交易所场内行情在大多数时间里仍指引着国内期市;另一方面,“中国概念”影响国际市场的力度和范围值得商榷。令人尴尬的是,所谓“中国概念”更多的只是依靠松散、庞杂的数量简单叠加来对商品价格形成影响,在不能形成有效规模和合力的情况下,“中国概念”难以形成中国行情,类似铁矿石谈判接连败北的情况自然难免。
从货币的角度来看,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我们知道,商品市场的定价机制是现货和期货共同决定的,中国在国际现货市场的参与度加大了,但期货市场的参与度却依然欠缺,这与我们的相关制度安排关系紧密。不妨设想,如果国内各主要商品需求方都能够在美国、伦敦等地方便地参与套保等交易,对世界商品价格的影响会更大一些,因为期货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了商品价格的走向。
回到商品市场,内外盘孰强孰弱也跟品种自身的特征有关。一个规律就是,国外发言权大的往往是大豆、铜等进口量大的品种;国内发言权大的则是进口相对少,能自给自足的,比如玉米和小麦以及稻谷。
因此,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仍集中于欧美国家的情况下,国内期市行情领先外盘,只能表明国内期货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和活跃度日益提升,能否反映实际的需求或国际价格基本面有待观察。对市场本身而言,“中国概念”则为全球商品市场带去了更多的题材,这才是投资者所应该密切注意并寻找机会的价值所在。 (记者 胡东林 )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