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从来都不缺话题。近几天来,广东媒体率先曝光四大国有银行带头将同城跨行取款手续费上调、并引发其他股份制银行迅速跟进的行为,再次将银行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国有银行的带动下,目前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费用已步入了快速上涨的通道。
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银行及其监管部门的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银行的理由是:ATM机自身无法盈利,因此只好靠涨价来弥补这个“窟窿”。而银监会给出的理由则更为冠冕堂皇:此次银行跨行取款收费标准上调,是市场调节下的结果。
这两种解释存在着自相矛盾的地方:如果ATM机及其跨行取款业务亏损得这么厉害,那遵循市场调节的规律,银行应该大规模压缩ATM机的使用才对,为何还要拼命扩张呢?比如工行在“2009年业务综述”中就透露,工行持续加大对自动柜员机和自助终端设备投放,截至当年末,自动柜员机34089台,增长19.0%。这种貌似“违反”市场规律的行为,不能不让广大储户疑窦顿生。
不仅如此,作为垄断企业,银行业的涨价行为也难言是市场行为。有人说,中国存在着这么多的银行,市场竞争不是很充分吗?其实这只是个误解。在我国的银行业中不仅存在着国有银行在规模上的巨大优势,而且对新进入者有着近乎苛刻的限制条件,造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少数国有银行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格局。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企业甚至一度登上了“全球500强”的最高宝座。但是,规模并不完全等同于竞争力。银行业的效益不高,跟管理成本高企、效率低下有直接关系。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金融行业2009年每家公司的管理费用平均高达117亿元,是A股整体水平的22倍。人工成本是管理成本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金融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居各行业之首,而银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又居金融业之首。
事实上,对中国银行企业而言,持续大幅度地提高各项中间业务费用,也不一定能达到改善中间业务占比低的局面。比如跨行取款费用的增加可能导致部分持卡人通过尽量在本行取款等手段,规避同城异行取款的手续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银行ATM机结算业务收入不增,或增幅极小。在美国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适得其反现象:1996年美国允许跨行取款收取附加费后,消费者开始尽量选择在本行ATM机上取款,次年便首次出现了跨行交易量的大幅下滑。
金融业的发展历史表明,世界上竞争力最强的银行没有一家是靠服务费用不断涨价而形成的。很显然,中国的银行也不能沉迷于利用垄断力量,单纯地依靠服务费用涨价改善盈利状况,而需要在持续的金融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恰当的市场竞争战略方面多下工夫,这才是中国银行企业真正迈向全球金融霸主地位的正确之道。(作者李长安 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参与互动(0) | 【编辑:梁丽霞】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