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商业银行有半数信贷投放在中长期贷款上,期限错配问题严重,通过国开行债券将银行资金转化为长期债券,不仅有利于扩大直接融资规模,而且有利于降低银行风险。预计在未来一两年可能还会延期。”
不过,郭田勇认为,一年批一次债信期并不是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未来监管部门应该有一种长效的解决办法。
与商业银行争抢愈加白热化
在国开行未清晰进行商业化改革之前,其政策性业务的扩张引来商业银行不公平竞争的质疑和抱怨,典型如“脚踩两条船”、“两头不吃亏”、利用政策性银行的优惠利率吸引项目等。
启动改革后,国开行副行长蔡华相曾公开表示,国开行不会转型成为传统商业银行。
“转型是指商业化改革,并不是要转为一家商业银行。”郭田勇解释说,国开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后,仍归国家全资所有,商业化经营只是一种手段。
“从目前外界所能看得到的改革进程来看,国开行仅是成立了董事会,引入了商业银行的一套公司治理组织框架,别的进展都未看到。”郭田勇认为。
但在国开行的分行工作人员看来,感受与郭田勇大不相同。“我感觉最大的变化是引入了激励机制,白热化了竞争,我们现在和商业银行的竞争无处不在。”国开行中西部地区某省会分行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
他认为,国开行商业化改革才刚开始,不可能进展很快。“但是现在我们的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确在趋向同质化,虽然我们在贷款业务方面的支持方向不变,但在业务和产品上与商业银行趋向同质化。”
其言下之意,二者之间的竞争有增无减。
“为了与商业银行争抢一家重要客户,明天我还要去一个景区陪客户。”他透露,国开行分行与商业银行的竞争激烈程度已不亚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面临重置定位
显然,国开行目前的业务状态引发了不少批评之音。
“毕竟,国开行不是转型成为商业银行,与商业银行经营趋同肯定不是方向,所以国开行面临重新定位。”郭田勇评价说。
记者注意到,国开行的资产中现有83%为贷款,业务比较单一,人员也不多,截至2009年末,全行员工人数不到7000人,加上营业网点只到省级。因此,金融业内据此普遍认为,国开行没有条件变成普通商业银行。
“因为国开行主要靠发债筹集资本,所以业内又称其为债券类银行。未来,给这种债券类银行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明确定位,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郭田勇认为,从维护金融生态看,需要有各种定位的银行为不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既要有短期、零售的储蓄银行,也要有从事中长期批发业务的债券银行。
“我国不缺少优质的储蓄银行。如果国开行放弃自身特点和优势,变成一家传统商业银行,就会加剧我国银行体系的同质化、浪费中长期投资资源。”蔡华相认同国开行定位为债券型银行。
郭田勇进一步表示,在确定国开行是债券类银行后,可以考虑延续其主权信用评级,“应该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债券量享受主权信用评级。”(记者 李真)
参与互动(0) | 【编辑:王安宁】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