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改五年 汇率弹性增强国际化提速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人民币汇改五年 汇率弹性增强国际化提速

2010年07月21日 07:51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今天恰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五周年。在这五年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初步确立逐步走向成熟;人民币汇率从快速单边升值逐步形成双向波动特征。

  汇率弹性增强

  人民币汇率包括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这两个核心问题。2005年7月21日汇改启动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那时起到金融危机前,人民币保持小幅、渐进的升值步伐,升值幅度呈逐渐扩大态势。截至2008年7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超过1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适当收窄,并半“盯住”美元。2008年7月-2010年6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6.81-6.85区间窄幅波动。尤其是2009年9月以后,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基本在6.82上下波动,2009年的升幅为0.1%。在世界经济最为艰难的时期,人民币保持币值坚挺,为全球经济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

  欧债危机爆发后,美元因避险资金大量流入而走强,人民币也随之对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被动升值。2010年6月20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交易日波幅接近千分之五的上限,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与2005年宣布汇改后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同,汇改重启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并不强烈。对外经贸大学教授丁志杰指出,汇改重启后,人民币总体上是波动状态,从目前市场反应来看,大概一年升值1%左右。从未来经济基本面发展来看,升值幅度有可能在3%-5%之间。

  此外,国家外汇局在2009年年报中透露,将适时推进外汇市场对外开放,继续丰富外汇市场参与主体,扩大银行同外汇市场净额结算业务,改进做市商制度,鼓励外汇市场产品创新,完善人民币挂牌汇价管理。

  国际化提速

  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步伐也在提速,从而为汇率机制深层次改革保驾护航。

  专家指出,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应坚持“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三步走,先逐步增加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再使人民币逐步成为主要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投资货币,最后逐步成为储备货币。

  从目前来看,这三步均迈出实质步伐。在边境贸易中,东南亚周边部分地区首选结算货币是人民币。2009年4月,央行宣布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并在今年6月将试点扩大到20个省份,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

  在投资货币方面,有关部门近期表示将在香港推出“小QFII”,通过发行人民币产品募集资金投资A股。7月19日,央行与中银香港签订协议,明确香港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可开设人民币银行业务,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作用日益明晰。

  此外,在储备货币方面,2008年12月以来,我国央行已与7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35亿元人民币,人民币正向区域性货币迈进。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张茉楠指出,近期中国应该积极建立境外人民币投融资渠道,以本币金融资本扩张引导产业资本扩张,逐步扩大人民币的境外计价、结算、流通范围,同时适时、渐进、稳步地开放资本项目,推进金融深化,在国内外金融一体化进程中把握本币资产的最终定价权,防范开放中的各种风险。

  抑制资产泡沫

  2005年汇改曾引发A股一轮大牛市,此次汇改重启能否再次扬起资本市场的牛头也是争议话题。申银万国宏观经济学家李慧勇认为,汇改通过基础货币投放以及流动性,从而影响资产价格。“从这个角度来讲,假如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确实会对资产价格起到一定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升值并不一定会导致资金的流入。”

  从基本面看,两次改革有很大的差异。2005年汇改时,国内经济正处于向上增长周期;本次汇改时,国内经济正处在增长模式转型的过程中。此外,企业业绩增长周期及外部环境都有较大差异。

  李慧勇指出,资金流入取决于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假如境外资金担心市场风险,资金未必会流入,资产价格短期内不宜乐观,但是中国中长期值得看好,加上人民币升值周期,会再次形成牛市。

  另外,浮动汇率制度通过降低进口成本和收窄外贸顺差,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撰文指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发挥汇率浮动的资源配置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独立的货币政策、汇率固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不可能同时实现的情况下,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有助于提高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抑制通胀和资产泡沫,降低宏观经济风险。(记者 卢铮 实习记者 钟华)

参与互动(0)
【编辑:梁丽霞】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