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新金融法案的影响将超出华尔街——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外媒:新金融法案的影响将超出华尔街

2010年07月16日 15: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7月16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金融改革法案将给监管者提供新的工具以检查美国金融体系中的问题。其成本是否将渗透到经济之中?这是一个大问题。

  预计遵守新的法律将增加金融公司的成本。此类公司将设立新的部门以确保他们合法。法律的许多细节还需补充。限制或禁止特定的业务有可能减少大银行、对冲基金及私募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利润。

  无论如何,在法案生效之前,对其它公司(即银行的客户)的影响还是个未知数。在国会制订这项法案的一年期间,这一问题一直是争论的中心。

  投资银行Keefe, Bruyette & Woods, Inc.的银行分析师坎农说,由于对衍生品的最新限制等于也限制了把贷款打包再出售给外部投资者的证券化市场,因此新的改革法案将增加借款成本。他说,证券化市场使贷款更便宜。

  在考虑这个法案的过程中,共和党人十分关注能否获得信贷及其成本。他们说,迫使银行提高资本金率将影响它们的放贷能力,或将提高放贷的成本;对在日常业务中使用衍生品工具的公司而言,衍生品规定更严格将增加它们的对冲成本;消费者规定更严格也将影响信贷,特别是对低收入者的影响更大。

  前里根政府官员、美国企业研究院金融政策研究计划主任沃利森(Peter Wallison)说,这个法案完全未顾及金融危机的起因,相反,它将弱化美国的经济,并降低经济增长率。

  民主党人及自由分析师说这是一个政治恐吓策略。他们说,新规将使银行业更稳健。消费者和公司均将从旨在打压滥用行为的规定中受益。

  美国国家消费者法律中心华盛顿办公室律师桑德斯说,我们认为,由于成本将更公开、更透明,新规定将带动价格下降。人们将能够货比三家。贷方能够隐藏成本时,信贷更昂贵。

  华尔街的分析师说,对特定自营交易的限制、银行部门与部分衍生品业务的分业经营以及大量其它变化将使最大型证券公司的利润减少10%以上。

  花旗集团法律总顾问、董事会秘书赫尔弗说,花旗很快就会指定一位高管牵头成立一个内部特别行动小组,以评估那些为使新法生效将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将会产生何种商业影响。

  赫尔弗周四在一场由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组织的活动上说,这种商业模式评估最终将导致花旗作出判断:遵守新规究竟意味着公司应“收取更多费用”、“不增加收费”,还是“不做这块业务”。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阿鲍侯赛因说,金融监管改革可能会把银行的长期股本收益率(即公司净收益与股东的股本之比)从19%压低到16%。他说,投资银行可以通过削减员工薪酬来部分挽回失去的利润。

  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经理们正面临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更加严格的监管。

  许多资产不少于一亿美元的基金公司,以及差不多所有资产在1.5亿美元以上的基金公司,都需要在SEC登记,这一规定将在新法颁布一年后生效。规模小于上述企业的基金公司将受到州政府的监管,这可能会导致其费用增加。大小基金公司都将被要求更加详细地披露它们的投资产品、客户、交易对手和借钱交易时资金的具体用途等等。

  未知数仍然还有很多。比如一些大型对冲基金可能会被认为由于规模太大而不能倒闭,因而它们对财务杠杆的使用及其他冒险行为可能会受到更加严格的控制。

  一些消费者已经看到了变化。虽然新法案尚未签署成为法律,但抵押贷款发放机构已经在加强对贷款申请人偿债能力的审核。很多机构还要求借款人提供更多能证明其收入和财产的文件。消费者很快还会看到其他变化。

  但是,新设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要发挥职能,可能还要等上至少一年的时间。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在针对抵押贷款、信用卡、短期高利贷等一系列产品制定、实施监管规则方面,将用油广泛的权力。

  与此同时,财政部官员将努力使该局尽快运转起来。财政部一位高级官员说,当务之急包括创建一种简单的抵押贷款披露机制,并开辟一条集中化的消费者投诉热线。

  银业行监管机构还将很快制定旨在重塑抵押贷款发放行为的新规。监管层必须决定,有关首付款、信用记录和借款人债务水平的具体规则将是什么模样。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