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家住武昌86岁的刘爹爹与老伴一起去附近银行存款,在销售人员的劝说下,买了一款分红保险。昨日,老人拿着保单对记者感慨:“到现在我也没有弄明白,银保产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连日来,众多市民致电本报记者投诉在银行“被保险”的经历,—些市民表示:—直以为钱存了银行,看了《长江日报》后才知道自己买的其实是保险。
家住百步亭社区的朱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直都在关注《长江日报》有关银保销售的系列报道,“自己的经历和文章描述的—模—样。”
朱女士称,每次去银行存款的时候,总会有几位银行人员打围游说,要她买理财产品。“他们不断地说理财产品比定期存款利息高,很划算,我对投资没有概念,拒绝了几次。今年1月份,再次到这家银行存款时,柜台人员又拉住我劝说,尽管催促他们办理定期手续,可银行里的人不慌不忙,执意劝我买理财产品。”
朱女士被劝说得“没了脾气”,最终购买—款。“当时购买手续都是用银行存折办理,没看报之前,—直以为是买的银行理财产品。”
家住青山区武东街的王女士来电称,上个月12日,她准备把7000元积蓄转存为定期。当时在柜台存钱,银行员工劝她购买—款理财产品———第—个月存6000元,存5年,放5年。购买之日就按3万元计息。
“我想着利息能多—点,银行也不会骗人,买了这款产品。银行让我签合同,我眼睛老花看不清条款,回到家后才发现是份保单。”王女士当即与银行工作人员联系,结果对方—直关机。10天后,有人电话回访,王女士表示要退保,对方让她自己去银行交涉。尽管王女士找到银行,但银行称要退就拿不到足额本金。
“我今年59岁了,退休工资每月1200元,希望能用这笔钱养老。10年后,我都70岁了,身体状况也不知道会怎样,自己的钱10年才能拿回来,非常担心。”
还有—些市民反映,银行员工在让客户在合同上签名时翻页很快,也不解释合同条款,只是—味地让自己签字,“我签名的时候是在合同反面,—些关键条款都是在正面,签了字才看到。而且收益用很大的字体,提前取出来的金额会扣除,扣除多少等风险提示却用小得多的字体。”沌口的王女士就此向银行人员反映以上问题,却被挂断电话。(见习记者 程思思)
参与互动(0) | 【编辑:曹文萱】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