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进斗金依然求金若渴 上市银行纷纷“圈钱”(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金融频道

日进斗金依然求金若渴 上市银行纷纷“圈钱”(3)

2010年07月07日 14:49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另外,中行近日发行可转债再引热议,相比大盘唱衰者的极端否定,有分析人士认为,中行以可转债形式推动的再融资,是对股市的大量“输血”而非“抽血”。此人士指出,中行转债吸引的巨额资金,很大一部分是以保险资金为代表的、风险厌恶型的、原停留在债券市场的资金,这些资金原本未想入市,皆因可转债具备股债结合的特点,才调动了其热情积极申购。高额申购资金重现市场,恰恰说明了市场的资金面是宽裕的而非紧张。

  此前有媒体发表评论表示,由于多种融资形式的采用,A股市场的资金压力将大大缓解。从目前的表现看,市场对于银行再融资这个利空消息的影响已经基本消化。前期被市场认为是“洪水猛兽”的上市银行再融资对A股市场的杀伤力已经远远小于预期。随着商业银行资本得到有效补充后,银行有望再次迎来业绩增长的发展期。

  资深财经评论人马红漫告诉记者:“虽然银行融资圈钱本身是个利空的消息,但由于前期银行板块跌幅较小,管理层又在积极进行维稳的工作,这件事情对整个大盘的绝对伤害相对被减缓了。而股市达到2300点以后,投资价值愈发明朗化,此次上市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农行上市消息出来后,A股市场出现小量反弹的原因。 ”

  回到银行本身寻求发展的角度来看,融资上市也是谋求出路的办法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资系博士付立春指出:“股改上市后,银行可以直接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银行发展打下基础。市场融资还使银行的利益结构更加多元化,在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的同时,也使管理层更为股东和银行的利益着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多元化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格局也使股份制银行更容易接触到国际资本,无论是从引进资本的角度还是引进战略管理理念的角度,对银行自身的提升都是一个新的机会。 ”

  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引担忧

  面对1500亿的圈钱计划,担忧自然少不了。有市场呼声表明:一边是天量放贷,大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不断地把民间资本转化为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商的信贷资金,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传统大项目;一边是众多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通过这样的信贷结构,不仅积聚了银行的风险,也不利于发挥银行信贷资金对经济转型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更高的资本要求,意味着资本将更加稀缺。信贷供给能力的下降,将带来贷款议价能力的提高。 ”分析师吴松凯表示,“更重要的是,更高的资本要求,意味着银行资本补充的更高要求,也意味着必须持续给予这个体系更高的资本补充。 ”

  有学者担忧:政府出于控制风险的需要,不断提高资本金率约束,于是银行不断有再融资的渴求,这种事后监督不断放大银行不计风险的粗放扩张的经营模式,不仅背离了银行自身的稳健经营理念,而且从根本上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马红漫则抱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银行本身的确处于一个困境中,整个银行业都在一个转型期,需要平台过渡。

  评论员叶檀表示,银行再融资考虑到了所有的战略需求,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到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这样根本切实的问题不知有谁能来解决。

  此外,如果银行的信贷结构没有优化,银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很难发挥,经济复苏的基础也很难牢固。因此,大规模的融资完成以后,能否给实体经济最大力度的支持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如果银行继续按照现在的经营思路,继续把信贷资金投向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开发商,那么,融资不仅不能化解银行的风险,反而会继续积累风险。”谭浩俊认为,银行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不改变,深层次问题就难以解决,必须引起管理层和决策层的重视。

  谭浩俊同时强调要处理好再融资与防通胀的关系。 5月经济数据显示,虽然CPI没有超出预料,但是,传递出的通胀信号仍然十分强烈。而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去年的信贷天量投放。如果今年继续保持信贷投放的高速增长,就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强大推力。因为,按照银行的一贯做法以及目前对银行高管的考核机制,只要“不差钱”,所有银行都会想方设法、不计代价、不考虑风险地把钱贷出去。

  大规模再融资在化解银行风险的同时,也会使多数银行再次“不差钱”,并出现竞相放贷的局面,成为推动通货膨胀的强大力量。如何处理好银行再融资与防止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必须认真考虑的一项工作。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