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经济决定地缘政治
2006年6月初,印度国防部长穆克吉访华,在拉萨开完会后,印度商业部辅助秘书费尔南德斯没有像以往那样从拉萨转机返回新德里,而是选择跨越中印陆路之间的捷径乃堆拉山口返国。6月20日从乃堆拉山口跨入印度境内时,他已经成为自1962年以来首位从这条古丝绸之路入境的印度官员而被永久地载入中印关系史册。
1990年代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乃堆拉山口的政治气温也开始上升。1993年,印度前总理劳巫访华时签署《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1996年,江泽民访印时签署《关于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中印边境对峙气氛渐消。
在这一年,乃堆拉山口就已经传出了解冻的讯息。地处甘肃的著名商号天兴隆,也闻讯来到亚东县城,并带来了大量丝绸,准备关口一开,直贩印度。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乃堆拉山口的中国驻守部队开始和对面哨所的印度士兵互喊“朋友”。对印度士兵来讲,政治空气的缓和不仅仅是让他们可以和对面军人做礼貌问候,还可以从物质相对丰富的中国军人这里,得到一些国内难以供应的物什,比如香烟。
“他们喜欢红盒子包装,认为这就是好货。”一位中国军官对记者说。
在这十年间,印度锡金段通向山口的柏油路修成。几年前,印度方面已经将该山口向游客开放。
但好事多磨,关口重开又花费了十年。在亚东的天兴隆店,只能紧邻部队这近水楼台的便利做点生意,最后盘给了马世祥。在乃堆拉开放前,亚东县虽然地处边界,但边贸甚少,县城内的商品贸易,大多为军人服务。当初准备通关后直贩印度的丝绸,也都转到了最近的边贸集散地——帕里镇。
乃堆拉山口重开,对拓宽当地的贸易出口,无疑是个福音。但这次开放的只是边贸而不是通贸,前者只限于边民之间互通有无,后者却是让乃堆拉山口变成国际贸易的走廊与国际货物集散地。现在只有持锡金身份证的人才能申请到印度政府发给的边贸许可证。而在中国方面,仁青岗目前只设置了28个商品贸易房间,每个房间3个摊位,“两个外地商户带一个本地边民。”亚东县政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赵云告诉记者。
这样的商业容量显然远远不够。7月6日下午,在县城至山口的边防检查站点,已经排起了长长的车队。来者大多是四川和浙江的商人,想上山一探中印边贸潜力。但由于当天上山的证件控制极严,他们只能在山下等候。相对于山口开放的巨大政治意义来说,现在仅有28个贸易房间的边贸市场,现实的商业利益仍然有限。
中印双方就重开边贸达成两点协议:一是贸易免税,二是贸易物品种类有所限制。从乃堆拉出口的印度产品共29种,包括茶叶、大米、大麦、红糖、药材、香料等,而从乃堆拉进口的西藏货物仅15种,主要是皮革、地毯和农产品。中国最有优势的彩电等家电产品,未能进入出口名单。亚东林场在仁青岗租下了一整个房间,月租金为2万。其他小摊位的月租仅为5000元。这个最大的摊位上,凌乱地摆放着藏式小毯子、床单、内地产的白酒、药材、奶渣,藏族的工艺小鞋等物品。封闭44年,不知道和印度做边贸什么东西最吃香,“所以就什么都摆一点。”林场的伙计阿次说。
根据中印两国官员上月18日在拉萨签署的会谈纪要,边贸市场的开放时间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每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升、降国旗作为开放和关闭乃堆拉通道的标志。
从战争——冷战——互喊朋友——通关,虽然谨慎缓慢,但乃堆拉,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口,终于在44年的禁锢和寂寞后,重新迎来久违的商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说,地缘经济会影响地缘政治。
一位旅居美国的印度学者如此评论乃堆拉山口开放所重建的地缘经济:“正是这一发展,才能避免在地缘政治范式下推行的‘文明冲突论’,(将我们)推向恐怖毁灭的深渊。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真应该好好庆祝青藏铁路通车和乃堆拉山口重新开放。”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陈晓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