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主题论坛落幕 国产“北斗”有望覆盖全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会主题论坛落幕 国产“北斗”有望覆盖全球
2010年06月22日 15:47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绿色、健康、宜居、富足的城市生活,令人向往。不过,这一过程没有捷径,需要依靠不断的创新活力,获取各类科学“高招”,一路披荆斩棘。

  昨天,为期两天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科技创新与城市未来”主题论坛在无锡圆满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30余位科学家汇集了形形色色的新技术和实践成果。踏着这些紧锣密鼓、层出不穷的科技创新“鼓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望可及。

  1 “中国制造”可多养活4亿人

  一顿不吃饿得慌。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目前,每公顷耕地出产的稻米,可以填满27个人的饭碗;到2050年,1公顷土地必须要养活43个人才行。面对如此严峻的粮食形势,如何保证粮食安全是一个巨大的科学挑战。

  为此,世界农业科学家正在聚焦超级杂交稻。从1996年起,中国农业部立项我国超级稻计划:1996年到2000年,水稻增产20%,由每公顷8.25吨提高到10.5吨;2001年到2005年,产量再提高40%以上,亩产800公斤水稻,并种植200亩示范田,连续两年产量达标。

  袁隆平带领研究团队,不断刷新超级杂交稻产量“新纪录”。2000年在湖南省20个近千亩示范田中,平均亩产700公斤;之后,在小面积试验田中,创造了每公顷17.1吨水稻的20世纪最高产纪录,推广到大田,平均产量达每公顷9吨以上;目前正在攻关的农业部第三期超级稻计划,已实现每公顷13.5吨,并储备“千穗稻”良种,即每颗稻穗有1000粒种子,像一把丰硕的“水稻扫把”。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4亿亩,平均产量每公顷6.3吨;杂交稻占总水稻面积的57%,平均产量是7.2吨,每年可以多养活几千万中国人。这较日本水稻每公顷产量多1吨,是世界水稻面积最大的印度平均产量的两倍。“中国很乐意帮助更多国家播种超级杂交稻。如果世界上有7500万公顷土地种植中国杂交稻,每公顷按增产2吨计算,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四五亿世界人口。”袁隆平说。

  2 提前破解病毒入侵“地图”

  SARS、甲流、手足口病……既发或潜在的传染病随时威胁人口密居的城市生活。哈佛大学的传染病和病毒研究报告显示,附着在干燥桌面的病毒,有可能在几天甚至几个月里,传播并生存在人们的手上。快速、及时、可靠的现场侦察微量病毒,能让人们占得先机,提前破解病毒入侵“地图”。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艾伦·霍夫曼带来好消息,研究人员正在开展一项名叫智能聚合物技术的实验室研究。该研究的“主角”是一种智能分子。当室内温度升至与体温持平,分子很快变浑浊,如黏液或胶水一般,吸附很多其他分子。通过实验室洗涤,借助一种微小仪器,附着的纳米级微生物将快速“浮出水面”。最终,落网的病毒微粒信息将被导入到读数机,读出量化结果。

  与现有的病毒检测技术相比,该方法所需的检测样本可以是非常稀释的,所以,检测成本不再昂贵,且速度快,准确率高,使用简便。不远的将来,智能聚合物技术可以集成到一次性测试卡中,无需仪器辅助,就能捕捉病毒的蛛丝马迹。再与手机和摄像机相连,病毒信息被第一时间传至当地医院,在城市里爆发传染病之前,相关控制预案即可启动。

  3 所有商品都将拥有“碳ID”

  对一个商品而言,不光是使用过程,整个“生命周期”都在产生温室气体,包括最初的原料生产加工,到运输、销售给消费者,直到最终废弃、销毁。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可持续化学工程教授阿迪萨·阿扎帕吉克说,每一环节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被记录下来,计算折合成碳当量,即为碳足迹。以食物为例,胡萝卜、马铃薯等蔬菜的碳足迹相对较少,生产每1000克的碳足迹大约为0.2—0.3千克碳当量;而牛肉、羊肉的碳足迹最高,大约为每千克14.3千克碳当量。

  未来的超市里,这样一张标注商品生命周期里碳足迹的标签将赋予每个商品一个新身份:“碳ID”。目前,在英国、日本等国,一些食物已率先拥有了这样的“身份证”。阿扎帕吉克说,这个“身份证”,能帮助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绿色度”,引导他们主动做出低碳选择,还能避免一些望文生义的“绿色误会”,比如,利用玉米制造乙醇一直被认为“更清洁”,但实际上,它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碳足迹比传统汽油的还高。

  4 未来交通系统整体“入地”

  交通拥堵,阻碍出行;撞车撞人,威胁安全;尾气排放,温室效应;喝油耗能,能源紧缺;道路占地,无地可种……曾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和进步的城市交通,现在看上去“一身毛病”,甚至日益成为危害未来生活的“危险分子”。

  “未来城市交通,将是一整套地下交通系统的‘天下’。”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钱七虎解释说,交通能耗主要为克服前进阻力,阻力主要来自空气阻力和地面摩擦力。地下交通系统让这些阻力消失殆尽,从根本上降低能耗。

  展望本世纪下半叶,驾车出行由“上天”改为“入地”——走地下高速路。地下高速路与地面高速路的区别在于:第一,不占用地面土地;第二,减少污染。地面、高架路上的汽车尾气是无法捕获的,而在未来封闭的地下路网中,空气、烟尘可以通过静电吸附排出,一些有害气体也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催化解决。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地下高速路系统。例如,法国巴黎的地下快速路已经建成,城区一氧化氮浓度降低了16%。

  如果出城旅行,可以乘坐运行于地下真空管道中的城际磁悬浮。钱七虎指出,城际交通和城内交通不一样,需要高速运行。高速运行中,空气阻力巨大,消耗了大部分能量。如果将高速磁浮列车搬至真空地下轨道中,空气阻力为零,可以真正实现超高速、低耗能,无噪音、无污染的绿色交通。其速度可能比飞机还快,达到1000公里/小时。

  同时,隐患重重的城市货运交通也将转入地下。在郊区建设物流园区,城外来的货物通过物流园区编组,经地下管道,由自动导向车牵引,运送到城市里的各个地下终端。

  5 国产“北斗”有望覆盖全球

  2008年的汶川地震,曾令不少乡镇道路被阻,通讯中断,一度变成“孤岛”。当时,正是“北斗一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帮助抗震救援人员架起了“孤岛”和外界的通讯桥梁。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王义遒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数目大量增加,要确保城市安全,城市管理者需要对城市各方面了如指掌,比如有没有火灾,哪条道路被水淹了。“我国正在研发的北斗系统就能帮助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各方面都有一个微观的精确的了解。它能探测到每一个目标的位置、时间、速度等。”

  王义遒透露,北斗系统正在迅速“成长”,今年是北斗系列卫星的密集发射年,到6月2日已发射了4颗星。“到2012年,北斗系统将覆盖亚洲的太平洋地区。第二阶段,预计到2020年,北斗系统有望像美国的GPS系统一样,覆盖全球。”而且,被喻为“中国版”GPS,北斗系统还身怀几项“独门武功”——北斗系统是有源的,就是会接收用户发送的信号;它还有短报的通信服务,例如水灾时,水文监测用的就是短报服务。(马亚宁 马丹)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