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的发展,足以令人自豪,也伴生种种失落―――越来越高的楼房,容纳了剧增人口,却封闭了敞开的心;越来越独立的私人空间,使曾经的“与邻为友”成了“与邻为壑”;越来越宽的车道,带来了便捷交通,却隔绝了人际交往,往往隔一条马路已是“望洋兴叹”。
现代城市规划,难道必须以牺牲“人和”空间为代价?
徜徉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种种案例抽丝剥茧,为解开这“两难”带来新的启迪。
把城市空间还给主人
马德里案例前,高大的空气树上,百叶窗自由伸展开合,抬头张望,直径10米的10瓣风扇叶子旋出习习凉风,参观者围坐树下歇脚、聊天、看表演,说不尽的惬意。
设计师贝琳达塔脱这样介绍空气树理念:建立新的公共住宅小区,我们都要为居民留出舒适的公共交流场地,绿阴是第一选择,可是天然树木成长需要一定时间,我们就先“种上”空气树,通过百叶窗和风扇调节温度,吸引更多居民走出封闭小空间,在这树下畅谈;吸引更多孩子来这里寻找同伴,荡秋千、嬉戏追逐。等到天然树木长成了,这些空气树可以很方便地拆卸,到新的住宅区重新“扎根”。
“把城市空间还给真正的主人翁:人”,这是马德里案例对城市规划的诠释。“而人要真正对城市有归属感,广阔的社群公共空间必不可少。”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张闳教授说,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野与确立,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如今国内不少居住小区,每家每户都拥有完全独立的居住空间,这比过去的“七十二家房客”显然是巨大的进步,市民可以确保私人生活的便利和隐秘;但有的地方“矫枉过正”,公共场所非常局促,密集的楼群间只有窄小的草坪和健身点作为点缀,不多的空地也被停泊的车辆占据。于是,小区似乎只是上下班的通道,家的范围似乎只限于自己的一方“蜗居”,邻里多年不知其名、不相来往。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来自全球的范例正向我们静静呼吁:现代城市,请回归对精神交流的关注。温哥华案例,1986年世博会结束后,规划者特意在原址上兴建了三个大型公园,供市民休憩;巴塞罗那案例,摒弃了“楼越多越好”的观念,而是“最优先考虑人”,在有限空间里硬“挤”进足球场等大型体育设施,还专门修建了许多邻里中心……
速度与悠游兼得
现代城市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劳动分工日益发达精细,对人流、物流速度的要求日益提升。于是,如今不少城市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了大量交通干道,城市逐渐变成了“车的世界”,道路成了“汽车专用”。“马路宽到过一次等两个绿灯,还得在休憩岛上停一停,这并非城市的理想状态。”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规划师唐子来说,城市提速无可厚非,但若只强调便捷高速,相伴而来的,可能是人的活动空间被隔绝。
在温哥华案例,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60年代,政府为了提速经济发展,计划将一条高速公路引进市中心。没想到居民闻讯联名要求三思而行,提出此举将破坏原有的居住环境。最终意见被采纳,高速公路计划搁置,很多市民都认为,正是这一关键决定,才将温哥华导向如今繁荣、宜居的发展道路,而此后城建规划中更是进一步确定“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如市中心2/3行程可通过步行、公交直达。
丹麦欧登塞,如今一半的开车人成了骑车人。街头,空气泵、示速器、行李寄存等骑车服务完备周到,城市交通规划中专门为自行车辟出“学生往返学校的安全路线”、“直达城市景点的景观路线”、“直通商业区的捷径”……
“纵观全球宜居城市,大客流的便利与行人的漫步悠游,谁说不可兼得?”唐子来说。
让城市成“难题的解决之道”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开始注重公共空间的塑造,但具体实施中仍有不少误区。
“广场病”堪称一个突出表现。原本拥挤的城市,忽然出现了不少巨大的广场,与动辄十数万平方米的空阔相映衬的,是周围高大堂皇的建筑物,造型雷同的雕塑、喷泉,虽然稀稀落落却“修建”得如同行列般整齐的树木。夏天阳光直射在水泥地或大理石砖上,广场成了一个烤箱,而冬天则成了巨大的风口。
“建造公共空间,并不简单等同于‘一块空地’或者‘巨大广场’,而是要真正实现空间与人的和谐。”唐子来说,如果不通过多种建筑的相互组合,形成层次感和序列感,巨大的空间反而会引起人的渺小感,对人群聚集、交流产生消极作用。另一方面,空间与市民日常生活的距离,也是决定是否“人和”的关键。张闳说,现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加上不合理的规划,使居住与其他活动相隔越来越遥远,超过了心理与体验的正常距离。结果是虽然美轮美奂的“地标性”建筑不断涌现,但这些空间却“飘浮”在真正的城市居民生活之外,无法留下“记忆和情感”,仅仅成了观光客的风景。
诸多难题如何破解?城市最佳实践区给出了精彩答案。
例如,当前不少城市发展步入“盲目求大”误区,认为城市单极体量越大,经济发展越好。却忽视了“大呼隆”城市,可能导致发展脉络不清,反而欲速则不达,同时也可能挤压人际交往空间。在法国罗阿大区案例入口处,有一朵美丽的“八瓣花”标志,读懂它,我们可以看到一条不一样的城市发展路径。原来,每个“花瓣”都代表该区域的一个产业中心。2004年起,政府梳理原有“大呼隆”城区,将航天航空等8个科研产业集群归纳分散,形成各有特色的经济增长单极,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借力,中间间以绿地休闲广场,分流单极城市的巨大压力。如今,这里已有“欧洲四大发动机之一”的美誉,经济发展,人际融合“双赢”。
罗阿大区案例的第一块展板上有段话:“日益增长的统计数据让人恐慌?城市发展的矛盾令人困惑?换一个方向探索,其实城市不是难题,也可以成为难题的解决之道。”而这解决之道,就是科学规划真正实用的公共空间,让“人和”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孙刚 彭德倩)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