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日)上午,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又一件镇馆之宝——“秦俑馆一号铜车马”在该馆“国之瑰宝”展区亮相,这件国宝的展示将持续到世博会闭幕。
“秦俑馆一号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代表着两千多年前中国青铜器铸造所达到的惊人高度。此次“青铜之冠”在“东方之冠”内的亮相,是这件瑰宝出土30年来首次“驶”出陕西。
复杂工艺令人叹为观止
今天上午,上海世博会执委会会同陕西省政府为一号铜车马的开展举行隆重的揭幕仪式。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和陕西省副省长景俊海共同为一号铜车马的开展剪彩,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和世博局党委副书记、中国馆党委书记莫负春分别在揭幕仪式上致辞,仪式由中国馆馆长徐沪滨主持。
据介绍,秦俑馆铜车马共两乘,是秦始皇入葬时的陪葬品之一,埋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1980年12月,考古人员发现了它们,按排列的前后,将其编为一号和二号。此次在中国馆展出的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61公斤。其主体为青铜所铸,通体饰有精美彩绘,配有一千多件金银配饰。
我国青铜器以造型优美、工艺精巧闻名世界,而秦陵铜车马何以能享受“青铜之冠”的殊荣呢?专家说,秦代工匠成功运用了焊接、镶嵌、销钉连接、活铰连接、转轴连接等十几种工艺技术,才将这件大小相当于秦始皇銮驾车辆1/2的青铜器铸造而成,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
以略呈拱形的伞盖为例,它的直径达122厘米,而厚度仅仅是0.2厘米至0.4厘米。这种工艺在今天用冷轧、锻打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可是此伞盖没有锻打、焊接的痕迹,是一次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也就是十几张汽车票的厚度。这需要非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即使在今天也很难做到。
由于尘封地下两千年,铜车马的残片多达3000多片。陕西秦俑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专家经过八年时间,于1988年将两乘车马全部修复完成,一经展出便获得了“青铜之冠”的美誉。
所有配件卸下单独包装
中国馆馆长徐沪滨介绍说,在中国馆的筹展阶段,包括国内文物学界权威李学勤教授在内的一批专家都推荐秦俑馆铜车马作为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国家文物局也肯定了这个想法。
去年11月,上海世博会向陕西方面表达了借展愿望,接到消息后,陕西省文物局和秦俑博物馆组织专家进行了周密的研究和论证。首先,专家对铜车马进行了严格的“体检”,重新审阅当年的发掘报告和保护修复记录,对文物撤柜后如何保护制定了细致的方案。此外,一号铜车马除铜车、铜马、铜人外的文物配饰有近千件,为方便运输,所有配件都需要卸下单独包装。从数百公斤的铜车、铜马到数克重的金银马饰,每一件都要制作特别的包装箱和包装盒。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俑博物馆为文物包装就进行了两个月的精心准备。
5省公安部门联动保驾
据介绍,铜车马在“出巡”路上,各有关部门也精心准备,一路保驾护航。铜车马踏上旅程之际,陕西省公安厅会同武警陕西总队负责护航。陕西临潼与上海相距1500公里,途经4个省份,公安部指令5省公安厅(局)联动,得到河南、安徽、江苏、上海公安厅(局)的积极响应。车队抵达上海后,上海市公安局还增派两组特警进行护卫,最大程度确保文物运输的安全。一号铜车马运抵上海后,专家对其再次进行了仔细检验,发现所有部件都完好无损。
徐沪滨说,中国馆“国之瑰宝”展区为新国宝的到来做了很多准备,整个展示空间的灯光和背景做了精心布置。此外,考虑到展出期间正值高温和多雨季节,为避免铜车马“水土不服”,主办方对展区的温度和湿度将进行严密的实时监控。
自今天起,“青铜之冠”在中国馆将持续展示到世博会闭幕。徐沪滨表示,作为五千年灿烂文明的缩影,“秦俑馆一号铜车马”必将在世博会这个文明的盛会上大放异彩。(俞陶然)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