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本职是教师”
2004年以来,吴志强有一个愿望,就是在世博会正式开幕后,睡一个好觉。
作为管理者要早起,作为艺术家要晚睡。六年来,吴志强身兼管理者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他因而常常凌晨入睡,清晨早起。
同济大学的许多师生还记得,2004年为了参与竞标世博会总体规划方案而努力的那些日夜。凌晨2时来到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新楼,7楼总是灯火通明……担当领军人物的吴志强,不到凌晨3点从不休息。为此,吴志强被同学们称为:“吴三点”。
吴志强承认这六年来几乎天天凌晨才能入睡。他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懈怠,虽然身累但心情畅快。他说,“在这座城市里,终究会有一些人在凌晨3时入睡。”
2009年,吴志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他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吴志强告诉本刊记者,“现在好了许多,世博园正式开园后,可以在午夜之前入睡。”
有人问吴志强,“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等一系列头衔,哪个他最看重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本职是教师”。
1978年7月,在上海七一中学高考考场,当交上最后的试卷,一位男生起身提议,全体考生起立向老师鞠躬,这位现场发起倡议的学生就是吴志强。
吴志强回忆,当时正值盛夏,学生们答卷时汗流浃背,高考的三天里是监考老师拿着扇子一个个地给考生扇风,他为此心怀感动。
也就是在这一年,吴志强的命运发生转变。1978年9月,怀着为城市建筑一条普通街道的梦想,吴志强步入同济大学建筑系。他自己没有想到,日后能主持中国首次举办的世博会园区的整体规划,从而实现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世博梦想。
1986年吴志强留学德国,1996年,在德国已经拥有成功事业的他返回祖国,在母校成为一名教师。“10年大学读书,10年德国求学,10年回国从教,改革开放的30年影响了我的一生。”吴志强回忆。
也许是因自身命运的转变历程,吴志强格外看重师者这一职业的重要。他拿出自己的钱设置“读书费”,给予同学们资助与奖励。吴志强希望:10年、20年后,学生们能成为中国规划设计界的中流砥柱,能胸怀人民,担当起社会责任。
在由同济大学研究生发起的“最可爱的老师”网上评选中,吴志强4次入选。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奖品被他摆放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他说:“那是我最珍贵的奖品。”
老市长的嘱托
1984年,上海市举办城市发展战略青年论文竞赛,作为此次竞赛的唯一优秀论文获得者,吴志强从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手中接过奖品——一本沉甸甸的《辞海》。
汪道涵对他说:“小吴,能不能收集世博会的资料,上海如果要办世博会,需要做大量的规划研究工作。”
从这时起,24岁的吴志强开始关注世博会,上海图书馆的英文文献,是他了解世博的“启蒙教材”。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吴志强自费参观了七天,以一天20多卷胶卷的速度记录世博会的角角落落;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吴志强和他的同事完成了近10万张照片的记录。
2004年10月,吴志强被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任命为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这正好是他关注与准备世博园区规划设计的第二十年。
吴志强说,“作为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城市重大事件’,世博会对承办城市发展往往会产生外部突发性动力构成跨越式提升的重要作用,成功的世博会将极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其中,世博会选址、到达交通系统建设、后续利用等方面对城市空间的发展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吴志强不能忘记他被认命为世博园区总规划师时,上海市主要领导的嘱托,擢选一位40多岁的学者来干世博,就是为了培养与储备中国自己的人才,为世博会后中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没有什么特别遗憾的。”吴志强面对自己主持规划的世博园区作出这样的评价。他认为,基于时间、技术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世博会事前的种种规划创意不可能完全实现,但理想必须与现实结合,只有前面大规模的创意也才有今天的众多精彩。
“我满意之处在于世博会规划的大的格局都已形成。”他说,一是城市未来的命题,在浦西园区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厂房转化为世博展馆,完成了今天与未来的对话;二是利用黄浦江水制冷等新技术,使世博园践行低碳、绿色生态的理念,使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现实;三是世界各国的场馆在世博园内共存并由高架步道相联接,这象征着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处,这同时也是人类城市生活更美好的前提。
世博会正式开幕后,50岁的吴志强常常攀上中国馆的大屋顶,身兼学者与城市规划实践者的双重身份,吴志强不仅着力探索理想走向现实的路径,也在现实中不断追寻更加宏远的视野,他在世博园区的最高处,一定还是看到了不同的风景?
吴志强回答,“中国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这就是我看到的东西。”□(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巍 实习生刘天骄)
参与互动(0) | 【编辑:邓永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