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佳实践区:看如何见缝插针“抢”出创意和闲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城市最佳实践区:看如何见缝插针“抢”出创意和闲适
2010年05月24日 10:31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轮轮的建设中,城市被填得越来越满。有限的空间,如何满足无限的生活需求?世博会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各个城市“见缝插针”抢出来的一道道风景。

  走在南美最大城市圣保罗的繁华路段,一块块尺寸适度、创意十足的户外广告牌吹来一阵阵清新的风,逼走林立高楼间渗出的城市压力;循着隐隐约约的手风琴伴奏,穿行在欧洲最古老城市之一罗马的老街,找到了歌声升起的地方,那一小块空地,不过是几条马路交会到一个中心点所形成的……

  面对城市拥塞而带来的压力,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世博会的不少参展国、参展城市交出一份份因地制宜的答卷。这些拓展空间的思路中,有哪些元素值得中国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文化产业基地都市文化中心主任、刘士林教授为本报读者逐一“解读”。

  “抢”出垂直空间的创意

  步入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圣保罗案例馆第一展厅,纷繁杂乱的海报、灯箱、路牌照片密布墙壁、天花、地面,晃眼得叫人喘不过气来。这正是3年前的圣保罗,曾经将自己隐藏在无数硕大的广告牌之后。街道、自然、建筑元素还有城市特征,统统遭到覆盖,就连沿街的窗户也被遮蔽得严严实实,有着许多城市至今难以回避的混乱与焦灼。

  管理者们认为,作为南美最大的城市,圣保罗需要展示它的历史与文化,而不是直白、裸露、充满刺激性的商业广告。2007年,圣保罗专门设立城市文化总监的岗位,推行《城市清洁法案》,最低5000美元罚款“击退”了大批广告商,这“最低罚款”几乎相当于普通圣保罗市民10倍的月收入。

  接下来的几个展厅,圣保罗案例馆展示了两三年内对垂直空间的治理成果。如今,圣保罗的城市“牛皮癣”被铲除,各个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城市建筑重见天日。管理者还是给户外广告留了去处:允许广告商在沿街的墙面上画上限定大小却各具创意的户外广告。墙面上,出现了极其随意而又极具设计感的人物、动物形象,玫瑰红、橙色、明黄、深蓝等鲜明可喜的颜色,圣保罗甚至将繁华路段的墙面交由街头艺术家、涂鸦画家设计,目标是文化的改变让整座城市都能呼吸新鲜的创造力。

  专家点评:

  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最盛产真假难辨的广告,它们使商品和物欲的气息无处不在,严重干扰了都市人的精神生态和心灵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已成为当代人的主要生存空间,人们不可能再“回归田园”,因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空间的改造与再生产,以便在拥挤的城市中重获诗意的栖居之地。在这个意义上,《城市清洁法案》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它以立法的形式清除城市的“牛皮癣”,在为城市美容的同时还兼备净化城市精神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将繁华路段的垂直空间交给艺术家打理,使城市核心空间从商业和功利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尽管这只是城市管理与再生产的一个细节,但对于“商业化”、“物欲化”过度的当代城市,可以说具有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重要意义。

  “抢”出水平空间的闲适

  世博会上,意大利人把广场“搬”进了意大利馆。展馆一楼大厅高12米、宽10米,由16块青铜铸件组合而成的雕塑——马可波罗之门构筑起城市广场,还原出原汁原味的意大利;而展馆一楼最后一个展厅,则被设计成一个封闭式广场,融合行为艺术、肖像画、音乐演奏等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元素,成为场馆中最核心的区域。对于意大利人而言,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广场,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街道再拥挤也要“抢”出广场,“抢”出水平空间的闲适。

  在意大利的历史建筑中,广场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过,意大利人对广场的概念却不局限于场景的恢弘壮阔,重要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区有一块空旷的场地,留给人们自由奔泻感情和思想。几条马路交会到一个中心点所形成的一小块空地,就可成为一个“广场”。为了形成更多的广场,很多建筑有意识地建成斜边,为广场留下足够的空间。

  如果离开了家,意大利人会首选到广场上小憩。那儿有清新的喷泉,有漂亮的雕塑,人们可以聚会,谈生意,看报纸,品尝咖啡,喝口开胃酒,男孩还可以带上心爱的女孩谈情说爱。广场的中央,时常聚集市民游行抗议,年轻人在空地投掷飞盘,另一边则正举行着艺术或时装展,各式各样的活动都可以在这片空间有条不紊地进行,大量先锋艺术、文学形式在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语言交流和实践中产生。广场生活可谓意大利多年来的社会变迁的缩影,广场迸发出的活力,很大程度上滋养了意大利文化。

  专家点评:

  与垂直方向相比,城市中最紧缺的资源是平面空间。然而,城市中各种强势意志、欲望角逐的焦点结果,可称为“见物不见人”:即在看似繁华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中,很难再有惬意散步的老人、呢喃相依的恋人以及嬉闹玩耍的儿童。于是,城市社会学家开始惊呼“城市死了”。如何改变这一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主要手段之一即增加城市空间的多样性与人文感,特别是建设一些有绿荫、喷泉、长椅的市民广场。当下许多中国城市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就其现状而言,依然难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不平衡,不仅导致宝贵的城市环境与空间资源的浪费与流失,也使市民广场很难在城市文明与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次意大利馆展示给观众的文化广场,对中国的城市广场建设热可谓来得非常及时。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广场的随意性和不规则,对于片面追求面积、规模以及建筑风格的中国城市广场也有积极的启示,即市民广场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露天客厅”,目的在于提供一块可以自由吐纳、呼吸、放松身心的诗意空间,而不在于形式。这对于我们反思当代中国城市空间规划与建设中的“千人一面”(如中国各地的步行街模式等),以及进一步培育都市空间在生态上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参照。(范昕)

参与互动(0)
【编辑:吴歆】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