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借鉴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 将启村庄改造计划——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浦东借鉴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 将启村庄改造计划
2010年05月19日 12:44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案例馆看到主题馆,一走就三小时,浦东新区区长姜 周末带领区规划建设部门负责人看世博园,直言不虚此行:“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面向未来,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精髓,让浦东大手笔打造和谐人居的信心更足”。

  “浦东正面临大规模城市化问题,处理好城市与生态的关系,就是处理好城市与人的关系,这些案例城市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据介绍,今年浦东将启动“村庄改造计划”,计划五年投入78亿元,惠及24万农村人口,让浦东农民生活更幸福,让城市生态更绿色。

  浦东开发开放也要保留城市记忆

  城市未来馆醒目高耸的大烟囱,曾经是南市发电厂的烟囱,现在成了世博园创新标志物——温度计,也揭示了城市转型不可回避的一个命题:传承与发展。

  “大烟囱是上海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标志,也是一种城市记忆与文化,如果城市没有了记忆,也就失去了灵魂。”新区干部边走边议,浦东开发开放也需要保留城市记忆,比如新场古镇怎样开发利用,外高桥镇的工业文明如何传续,新区建设才会有文化底蕴,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既要传承,更要创新发展,这也是浦东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石库门造型的沪上“生态家”案例,展示在利用建材和智能化生活,代表昔日工业文明的伦敦零碳馆,讲述了减少碳污染的环保努力,都让新区干部思索良久。

  城市布局打破“有区无城”现象

  法国罗—阿大区案例中的多极城市群概念,引发了关于浦东未来城区布局的现场讨论。姜 说:“浦东‘十二五’规划讨论中提到的未来‘7+1’蓝图,不是在7个地方搞7个生产工厂,它是生产力布局,也是制度安排,更是城市功能的布局。”他强调不能走入误区,要强化“7+1”对城市规划的导向作用,要把人和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让人的居住跟着生产力布局走,否则城市就会像“钟摆”一样,生产在这边,生活却在那边。

  新区规土局局长许健建议:“现在上海60%的人口集中在市中心,浦东应该打造功能复合的多元化城市综合体,吸引人口有效疏解,这样才能打破‘有区无城’的现象。”

  城市最佳实践区为新区干部打开了视野,未来浦东既要有低密度的“田园城市”模式,也要有高密度楼群配大片绿化的“未来城市”模式,不同区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不同发展模式,使中心区域和非中心区域都得到协调发展。

  “大尺度”中要考虑“小尺度”

  西班牙的马德里案例,令新区干部们印象深刻。

  这座城市“以人为本”,不仅留出大块区域作为行人步行通道,同时也是世界上植树最多的城市之一,居住环境舒适惬意。记者不由提出:“浦东陆家嘴金融城的许多白领反映,出行生活还不够方便。”

  姜 接过话说:“这就是空间上‘大尺度’和‘小尺度’的关系问题。”他随即向许健发问:“大尺度里是不是可以放小尺度?”许健回答:“可以的。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本应有分工,虽然说人行空间是小尺度的,车行空间是大尺度的,但我们现在许多道路设计偏向于考虑车行空间,忽视了小尺度,所以行人感觉不方便。”

  新区建交委主任闵师林说:“我们已开始筹划,用一条巴士线将金融城各大楼串起来,方便出行。目前正在调查研究,听取各楼宇代表的意见。”新区领导当场表示设想很好,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方便白领,比如站点设置很关键,可以以大楼名为站名,线路可以双向环城,方便人们最便捷地到达目的地。(郑红 杨群)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