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主题: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展示地点:浦西E片区未来探索馆 3楼
展示时间:5月17日——21日
展厅场景:烟雨江南,枕水人家
白墙黑瓦马头墙,错落有致水上阁,一叶扁舟静静地躺在波光粼粼的小河上。乌镇,这座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其独特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展示中,乌镇却拿来了今年世博会上“身价最低”的展品:深埋于石板路下粗粗细细16根“线头管道”。
电子控制的“雨淋水幕”悄悄打湿了古镇的石板路,一不留神,你可能就错过了乌镇展厅的精华所在:“乌镇老街管线地埋剖面”。电线、电缆、水管、下水道,是民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材;电信、宽带、直饮水,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消防、报警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更是当今人类尤为重视和关注的生活体系。乌镇在保护古镇历史遗产中,对这些普通建材的实践、应用,却成就了一条让世界历史遗产保护界刮目相看的“成功经验”,那就是被联合国称为“乌镇模式”的“天人合一”管线地埋工程。
1999年3月,乌镇首次进入保护古镇遗产程序,面对纵横交错、四处林立的电力线、电视线和通讯电缆,以及街面上横七竖八的自来水管、下水道、污水管道等,当地有关部门毅然作出了尊重历史、还古镇本来原貌的决定,以“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老街上开展了一场“管线地埋”革命。
如今,在乌镇东、西栅老街上,抬头不见电线电缆、低头难觅水管槽道。与此同时,乌镇采用把房屋、老街上的雨水集中收集再利用的方法,在所有的老街石板下面,埋设生活污水管道和雨水收集管道,把生活污水和地面天然雨水,分别排入污水管道和雨水收集管网,进行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
当地居民贺燕平:我家住在东栅,工作在西栅,外出读书毕业后我还是回到了家乡。大家都说老人家离不开老宅故土,他们留恋平均年龄超过100岁的古屋老厅,其实我们年轻人在古镇的生活,一点不亚于现代大城市。在家里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直饮水,每间老宅里都装了跟宾馆一样的消防感应器,有的人家如果烧饭油烟太大,10分钟内水阁外面就会出现消防艇。有家网站来我们镇上做直播,刚来还担心网络速度不够快,一测试,带宽比城市里还大呢!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仪三:乌镇模式为全国的古镇保护树立了榜样,将成为中国古镇保护进程中值得推广的典型。(王欣)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