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5·12地震两周年了。你是否还记得:“电筒女孩”邓清清在废墟中打着手电筒看书;“可乐男孩”薛枭安慰救援队伍时那个温馨的赌约……两年来,这些小英雄们为了他们心中的梦想不断努力,更加坚强。在本报和中国移动的共同发起下,今天这些小英雄们开始了他们向往以久的世博之旅。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孩子是城市的希望,祝愿这次世博之旅能让这些抗震小英雄的将来更美好,让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将来更美好。
“电筒女孩”邓清清:
励志书给我力量
感动场景再现:地震发生时,邓清清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蓥华镇中学初一年级学生。当她被武警官兵抢救出来时,还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只能靠看书缓解! ”诚实而又坚强的话语,令在场的所有人为之动容。武警官兵们抱起她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地震发生时,邓清清是一位初一学生。地震后一年,她和同学们一直在板房学校读书,落下很多功课,担心考不上高中的她,升入初三后,便选择了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希望能学好一门技术。
回想这两年的成长经历,她说,最喜欢读书,书籍给自己很多希望和力量。放学回家,邓清清帮父母做完家务事,就拿出书本坐在家门口看。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参加考试。如果考试成绩好,就可以转学到中专的综合高中部读书,就有机会考大学。她最大的愿望就是,三年后继续进大学深造。
邓清清被评上抗震救灾少年英雄后,也遭遇到人际关系困惑。 “有的学生喜欢和自己在一起,有些学生因为不解而疏远自己……”想到两年来遇到的困惑,清清不免有些伤心。 “励志书给我很多启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清清说,对于一些负面的评价,自己要坦然面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时间长了,很多同学都被清清的坦然打动,纷纷向她伸出友好之手。
“救人少年”王波:
出版个人《年轻的潮》
感动场景再现:地震发生时,王波还是一个16岁的普通少年,是东汽中学高一学生。但他却迅速冷静下来,守到最后一名同学跑出教室才离开。听到呼救声,他又忍着伤痛,用双手从废墟中救出4名同学。在学校的重建中,这名乐观开朗的少年和同学创办文学社、制作第一本校刊,并出版了个人诗集《年轻的潮》。
“阿姨,我昨天下午收到南京大学的提前录取确认了,我选择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 ”今天上午,东汽八一中学高三学生王波刚见到记者,便和大家分享了这一喜讯。 “以前的我不怎么爱说话,这两年改变太多了。 ”王波说,现在自己不但话比以前多了,也更喜欢与人交往了。在学校的重建中,王波和另外几名同学创办了“启飞”文学社,并发行了第一本校刊——《起飞》。
新建的东汽八一中学里,除开偌大的教学楼,足球场、体育馆、博物馆和宿舍楼等配套设施都配置齐全。王波最喜欢和最常去的地方,是学校的体育馆。 “乒乓球和桌球,这两项运动是我的最爱。 ”王波笑着说,打完球后,整个人都会觉得轻松许多,不用去想别的,“这种感觉真好。 ”
最近,王波的个人诗集《年轻的潮》也正式出版,记者看到,这本诗集收集了王波近两年写的100多首诗歌,大部分诗歌都是反映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思考。该校的一位张佳同学表示,“这本诗集写出我们内心的感受,给我们很多启发,很多同学都喜欢看。 ”
“启飞”文学社开了东汽八一中学社团先河,动漫社、摄影社、足球社、篮球社和舞蹈社等社团先后成立。即将迎来高考的王波,已经把文学社的工作交给了高二同学,自己则在做高考的最后冲刺。
“刨砖救同学”马建:
回报社会是如今最大的信念
感动场景再现:两年前,就读于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初三年级的马建,凭借着自己的一双手,硬是挖了整整四个多小时,将同班同学向孝廉从废墟中救出。此时年仅十几岁的马建如同一个成年人般的稳重,他背起向孝廉向学校大门走去。就在两人刚刚踏出校门的刹那,那处围墙轰然倒塌。如果再晚个几分钟,也许马建和向孝廉都会被掩埋其中。紧接着,马建又开始寻找其他幸存者。凭着打火机微小的火光,他看到有两位同学被水泥板压住,但没有大型工具无法营救。他立即赶到尚未倒塌的学生食堂,给他们找来水,帮助两位同学坚持下来。
作为抗震救灾小英雄之一,马建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遇到了不小的压力。他说,此前自己所就读的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属于普通初中,由于其位于山区,基础打得并不是很好。 5·12地震后,自己被保送至成都一所重点高中读书,他一时难以适应,成绩自然跟不上,心理压力非常重。所幸,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放弃他,只要一有时间就为其开小灶,让他能尽快跟上大部队。学校更是免除读书费用,还为其提供生活费,让马建少了后顾之忧。现在已经高二的马建,在今年下半年就要升入高三,将面临高考。对于他来说,说再多的感谢国家,感谢好心人的话已变得苍白无力,努力学习,用自己的优异成绩来回报社会才是他如今最大的信念。
“锯门框救人”任秋明:
履行社会责任就是感恩
感动场景再现:两年前,内向的任秋明就读于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地震发生时,由于自己所在的教学楼为新楼,并没有遭受重大破坏。当他和同学们安全撤到教学楼后,立即加入到了倒塌的旧楼救援中。在期间,他和同学刘金明发现了一个缝隙中有一个女同学在喊救命,立即过去,一边安慰同学,一见捡递砖块,并和同学们一起找来钢锯轮换着锯卡住女同学的门框,大约10分钟后救出了该同学。
在将救出同学送到安全地方后,他又去和同学搬砖头。当他听说在两块预制板间有个女孩被卡住时,凭着自己瘦弱的身材钻进了好不容易撬开的裂缝。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他锯掉了五根椅子脚,将被卡住的女同学救了出来。救援基本结束后,任秋明和同学们一起撤到绵阳市。任秋明一直作为志愿者留在医院帮忙照料伤员。直到5月19日学校在绵阳市复课后,他才重新捧起课本和复习资料,备战高考。
现今,这个曾经瘦弱的男孩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大二的学生。他直言大学生活给他的最深感触是学会自立自强。“许多事情你必须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去完成,不能总是依赖别人。 ”远离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独自求学,强调自主性的大学生活让任秋明迅速成长起来。任秋明选择的是核能专业,他说,核能的研究和开发在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他自己也对此很感兴趣。
平时,任秋明会主动报名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而暑假里更是参与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在任秋明眼中,实践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很好方式,而履行社会责任正是在表达心中的感恩。
“坚强女孩”马小凤:
勤工俭学收获很多
感动场景再现:地震灾难发生近77个小时后,救援人员在绵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的废墟中发现马小凤和男同学薛枭,两人被困在由几块倒塌的预制板所隔离出来的狭小空间中。营救人员发现薛枭受伤严重一点,但薛枭坚持说 “你们先救她”,而马小凤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并唱起了《黄河大合唱》,以鼓舞同伴。后来,她能想到的歌曲都唱出来了,从革命歌曲到流行歌曲,还坚持要薛枭一起唱。救援人员表示,先救谁要根据现场情况而定,谁好救就先救谁。 22时,马小凤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缓缓走出废墟并向大家挥手说:“我没事,大家放心。 ”
地震过去两周年,马小凤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朋友的陪伴和支持,让自己获得很多力量和信心。 ”现在,马小凤是复旦大学经济学类的大一学生。 “我非常喜欢交朋友,班级同学、学院同学、勤工俭学认识的学长,都成为比较好的朋友。 ”她说,来上海快一年,得到身边很多同学和老师的照顾。
每周一晚上,马小凤都会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帮老师复印、打印文件,每周工作四个半小时,每个小时可以得到9元钱勤工助学金。尽管收入不多,马小凤却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她说,“参加学校勤工俭学,不仅可以挣些零花钱,还可以交到更多朋友。 ”
“留守儿童”熊弼呈:
“清闲”是他喜欢的状态
感动场景再现:汶川特大地震使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小学在劫难逃。刚从午睡中醒来的校园顷刻间尘土四起,房屋垮塌,学校老师和一些小英雄们奋起救人。黑烟滚滚中,一个小身影闪现在已成废墟的教学楼的楼道上,他就是禹里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熊弼呈。
熊弼呈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爷爷熊庭贵将他抚养大。地震发生当天,熊弼呈是最后一个冲出教室的。当他来到楼梯口时,楼梯已裂开一道2尺来宽的大口子,使他被困在二楼。但他机智地抓住伸进楼梯的一根树枝,纵身一跃,抱住树干,滑到树下,回到操场。
到操场还没站稳,就听到一位家长呼喊孩子。他赶忙询问,得知一个叫刘红的同学不在操场。他迅速冲上了另一座教学楼。在坍塌的教室里,没发现人,又往回跑。在楼梯转弯处,看见一位老师正在刨砖头,他立即跟着一起刨,很快救起这位同学,把他背向操场,交给医护人员。随后,他再次跑回救援现场,“下面有人吗? ”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他循声望去,发现楼道中有一名女同学的右腿被倒塌的砖墙压住,不能动弹。他用双手搬开砖石,扯下自己的红领巾为她包扎伤口,背着她跑向操场,女同学得到了及时医治。
时隔两年,如今在北川中学上初中二年级的熊弼呈已成熟了不少。回顾自己这两年的变化,他感触颇多。“清闲”这个本不该出现在这个年龄孩子口中的词语,在采访中屡次被提到。熊弼呈说,自地震后,接二连三的采访让当时年龄尚小的他感到无法招架,自己的生活似乎也失去了重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弼呈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他又能和同学们一同玩耍,安心到学校读书。
由于地震的缘故,北川中学特地在每个班设置了安全委员,作为抗震救灾小英雄之一,熊弼呈当仁不让地当选,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生物课代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