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苍苍的孔子、手持元宝的财神、额头突起的寿星、盘腿坐莲的观音……世博园B片区的宝钢大舞台内一隅,小巧精致传神的面人总能让众多游客“自觉”地驻足观赏,并且喜爱之情跃然脸上。这些珍品的制作者——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西城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宝琳,一边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一边不停地修饰手上的新作品。
从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这样的情景就成了张宝琳每一天的写照。这位年近花甲的面塑艺人是蜚声中外的“面人廊”传人,此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程来上海世博会展示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
红色、绿色、黑色、黄色……七八种颜色的面团摆在盘子里,每具面塑的脸孔都是用几种不同颜色的面团揉和而成。在这一行中琢磨了几乎半个世纪的张宝琳,介绍起体会自是滔滔不绝:“小孩子的脸要淡一些,老人的脸色就比较深。眉眼的差异也显示出人物性格的不同,比如关公的卧蚕眉,捏制时就要比钟馗的浓眉细长一些。”张宝琳介绍,每具面塑做好头后,头发、帽冠、胡子都要后期贴上去,然后再用工具雕刻出发丝的痕迹,人物身上的衣服也是在做好褶皱后“穿”上去的。
“能够参加世博会,非常难得,也是我求之不得的机会,所以很激动”,张宝琳见到记者,便抑制不了自己的欣喜之情,连说了几次“真找不到合适的词儿了”。
能够让这门家喻户晓的中国传统艺术在世博的平台上展示,张宝琳显得非常满足。他展示的桌子上放着7个神态各异的海宝面塑形象,“这是我到了上海以后特意去世博园逛了一圈,捏出来的。”此外,他还特意为世博雕刻出“盛世中华世博龙”:在长3米,宽2.3米的雕塑上,蓝色祥龙飘在上方,黑、黄、白三种肤色的孩子骑在白虎上,白虎身上刻有牡丹、嘴里含着铜钱、脚踏金色地球,寓意着希望和吉祥。
色彩艳丽、制作精美的面塑人物不仅让“初开眼界”的老外兴趣浓厚,就是以前接触过面塑的老百姓也啧啧称奇,甚至一些与面点有关的业内人士还慕名而来。张宝琳说:“去年,我出了一本捏面人的教科书《中国民间面塑技法》,效果不错。前几天,上海有位面点师傅专程买了世博门票,就为找我探讨些问题。”他告诉记者,那位面点师在制作材料、过程等方面有着不少疑问,市面上的面点书籍没有相关答案,这次听说张宝琳来世博会了,就“直奔”他而来了。
面人实际上就是从面点制作衍生而来的,面点师和张宝琳兴趣相投,相谈甚欢。“那天,我们两个坐在这里聊了有两个多小时吧,手法、技法以及工具都进行了相互交流,感觉非常过瘾呢。”以前,张宝琳到各地展示,甚至出国展示的时候也有不少追随者,不过这次的经历显然让这位老艺人更加难忘。(徐维欣)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