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自英国飘来的“蒲公英种子”、纯手工编织的西班牙“篮子”……在上海世博会的园区内走上几步,说不定就能让你邂逅一幢颠覆固有理解的建筑,让你直叹“真漂亮”。不过,若你希望这些漂亮的“家伙”能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也许就在你家隔壁,那恐怕就要落空了。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告诉我们:世博会犹如一场建筑“T台秀”,不可能做到“平民化”。
【特殊】世博会是创新建筑“斗秀场”
世博会给建筑提供了“斗秀”的舞台,因此这也是一场建筑的博览会。但能呈现在世博“秀场”的建筑并不普通,郑时龄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就像T台时装一样,它们并非普通的服装,代表了一种新潮流和新畅想。”
世博建筑既不需要考虑周边建筑,也不用考虑结构耐久性,内部空间也是灵活的,没有固定功能。因此,普遍应用世博建筑是不可能实现的,就像“把时装穿到马路上”,会让人“另眼相看”。
【创新】老建筑改造独树一帜
上海世博会是改造并重新利用老建筑最多的一届世博会了。说起这些成功案例,郑时龄的话语中透露着自豪:“以前的世博会也有这样的先例,但上海世博会的特别之处在于,改造的并非既有展馆,而是老厂房。”利用老厂房,还能巧妙地延长建筑的寿命,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30多万平方米的老建筑中,有许多都让人叹为观止,啧啧称奇。例如,城市最佳实践区处处都有似曾相识的建筑痕迹——江南造船厂的钢架车间,被改造成了钢架玻璃结构的船舶博物馆;低于水平面的旧船坞,则被装修成了一座演艺广场;著名的南市发电厂也变身主题展馆,用黄浦江底相对恒温的江水,帮助营造室内冬暖夏凉的效果。
【匠心】外国建筑融入中国元素
在世博园区,每个建筑都是设计师用心良苦的作品。细细地端详,游客或许还能再许多外国设计师的作品上发现中国元素的痕迹。没发现?就让郑时龄来告诉你这些幕后的巧心。
荷兰馆是一条“快乐街”,若你走到街下往上看,他们盘旋上升的步道会呈现出一个“8”字型。为什么是“8”?原因很简单,因为设计师知道中国人喜欢“8”,这是个吉利的数字。在快乐街螺旋最上层中心有一个由于绽放莲花的黄色冠状建筑,灵感来源则是上海外滩的威斯汀酒店屋顶。
波兰馆的外形体现这个国家独具特色的剪纸,同时这也是中国一项非常重要的民间艺术。西班牙馆做成了藤篮子,也契合了中国人喜欢编织的古老传统。郑时龄说,很多建筑师在设计时都努力探索,试图把他们的本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结合在一起。(孙晓菲 曹磊)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