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馆总代表萨琳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自豪地说,“我们精心打造了全方位体验、畅享的氛围,对于不同的游客,澳大利亚馆适应每一个时刻、每一种心情。”
从会变色的铁锈红外墙、动态起伏的投影屏幕,到多元共融的历史人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萨琳德说,“我们希望让人们看到一个充满活力、拥有高科技,以及多元文化的澳大利亚。”
人居与自然和谐一致
一座“锈”出来的展馆。这是澳大利亚馆给不少游客留下的“第一印象”。看起来有些锈迹斑斑,实则是建设方巧妙运用了深棕色耐候钢的缘故。
萨琳德介绍说,这种特殊的材料会根据大气中湿度的变化,进行自动密封和氧化,颜色也随之不断变深,形成如同铁锈般的薄层,从世博会刚开始时的橘色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独特的红土。这种红色的泥土是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即便是没有去过澳大利亚的人,也会在各种关于澳大利亚的图像资料中看过“北领地”那片遗世独立的红色沙漠以及在此之上生出的巨石——乌鲁鲁,那种特别的红色泥土正是形成于这种风化石之中。
从橙色到赭红色的转变,背后是现代技术的支持。“基本上,这是运用了钢材会生锈的原理。”记者了解到,这种特殊钢材进行过化学涂层处理,可以增加外观的生锈程度,但锈斑却不会影响钢材本身的质量。“随着太阳、风雨、甚至是空气中湿度的影响,整个澳大利亚馆的外墙会逐渐结出一层锈斑,这就是变色的秘密。”
精心挑选具备这种特性的材料,澳大利亚国家馆旨在提醒人们,建筑环境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因此必须关注城市建设,使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澳大利亚馆试图向观众展示的高科技还不仅于此。馆内主剧场中央有6块投影屏幕,配有7台高功率的高清录像机。这些屏幕总在不停移动。尽管不同方向的观众看到的屏幕画面不尽相同,还是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同一部影片。据介绍,这幅“动态油画”由特制机器驱动。机器是澳大利亚一流工程技术下的完美产物。该机器重达36吨,每小时重复演出4次,世博期间每天运作12小时。制造这台机器耗时超过12个月,并另外耗时5个月将其安装在澳洲馆内。
可持续发展是本届世博会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澳大利亚馆,可持续元素遍布各处。随着天气日渐升温,排队等候的观众会感觉到,靠近场馆入口处的铁架下,喷出的水雾带来丝丝凉意。场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运用了一种特殊的雨水回收系统,将收集的雨水转化为水雾,实现雨水的二次利用。
萨琳德特别提到,澳大利亚馆的设计和制造理念是,在其“退役”时绝大部分的结构都可以拆除并异地进行重新安装,即便不能完全按照现有的外观进行安装,也能再利用不同的组件如覆层、结构、服务等,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旅程”中发现畅享
沿着一条长达160米、环绕展馆的全封闭玻璃通道,游客们可以了解澳大利亚自原住民以来的丰富多彩的历史、女性在澳中两国社会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以及澳中两国之间在诸多领域的源远流长的联系,“我们的设计,就是让游客们在行走中欣赏,不需要做太多的停留,就能感知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在这短暂的旅途中,陪伴游客的,是180余名精通汉话和英语的澳大利亚工作人员。
开启“旅程”的第一幕,游客们将看到一个展示澳大利亚丰富的原住民文化的视觉模拟艺术空间——“基岩”。这里汇集了20多名著名和新兴原住民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在灯火通明的空木林区域,由木头雕刻以及用树脂和钢铁浇铸而成的Mimih柱,代表着来自阿纳姆地高原身材修长、高挑的精灵形象。
用传统纤维编织而成的水中精灵以及由金属浇铸而成的鱼群,游弋于展区上空。加上充满阿纳姆地风情的歌声和旋律,令参观者宛若置身于诞生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作品的故乡。
“这一展览体现了大地与水之间的密切关系。”萨琳德说,这是澳大利亚历史与文化中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也是澳大利亚对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种响应。
“土地”视觉艺术展是到澳大利亚国家馆的“必拍”内容之一。它通过一个巨大的波浪形装置艺术,从最初的岩石过渡到丙烯酸纤维再到钢铁,展示了澳大利亚的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个活动区“发现”,是体验中心。走进环形剧场,在时长9分钟的专题片中,3个孩子作为“引路人”,引领观众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旅程,欣赏到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景以及引人入胜的城市景观。
在目不暇接地参观之后,萨琳德建议,参观者可以前往露天咖啡馆,品尝独一无二的澳大利亚美食,领略到澳大利亚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
“无论是孩子、年轻人,或者老人,都能在我们馆内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萨琳德说,在这里,可以进行一次科技的探寻之旅,也可以了解澳洲多元的社会,亦能欣赏独特的艺术流派。(谈燕)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