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上海)市郊水稻才将开始播种。但眼下,记者走进上海农科院庄行试验站的大棚,却看到了一片又一片长势喜人的水稻,其中大多植株已经抽穗。日前,200多丛葱翠的水稻被运出奉贤区庄行镇,“种”进了世博园中国国家馆。上海世博会开幕当天,这“一片稻田”已正式接待中外游客,生动展示中国粮食生产的水平。
在中国国家馆的49米层展示区,游客可看到9平方米的 “绿色稻田”,在世博会召开的184天里,这些活体水稻将一直处于抽穗状态。为实现这个目标,活体水稻每隔8天就会被更新一次。在庄行生产基地,科研人员也特地培育了一批批不同成熟期的水稻。
农业专家告诉记者,作为产粮大国,我国的粮食生产创新水平一直居国际领先。这次世博会上展示的“超级稻”选择了国内最优的杂交籼稻品种,种植技术大幅提升,100亩以上种植规模亩产量至少在600公斤以上,这意味着极大的增收空间。
有意思的是,从水稻专家眼中看来,中国国家馆的外形,令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稻斗,以及中国悠久而辉煌的农耕历史。从这个角度来说,“种”进中国馆的活体水稻,也承担着不同寻常的使命。
然而,5月份就让人看到水稻抽穗,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中国国家馆世博水稻展示项目主持人、上海农科院研究员宋祥甫博士告诉记者,他们于去年5月启动研究,今年1月开始播种,其中克服了重重困难:水稻生长,温度低于2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都会停止,他们创造性地采用了水体加温和空气加温法,把温度严格控制在了26摄氏度至28摄氏度之间;为了将湿度保持在50%到70%,工作人员每隔半小时就要喷洒一次水;水稻生长抽穗需足够的光照,但今年3月上海的阴天罕见地达到了17天,科研人员就采用补光措施……每150粒种子才最终“选拔”出了一株水稻,目前“最年长”的水稻生长期已达到70多天。
要让水稻“种”进展馆,也有现实难题。宋博士告诉记者,一般来说,1平方米水稻生长至少需要300公斤土壤,但中国馆不可能容纳得了这么多土壤,必须做减法。最后,发明了一种水土培植器,并找到了精确的施肥配方,结果成功将土壤所需量减少到了五分之一。由于场馆中光照不够,水稻活力只能保持1周左右,他们又想到了一批批轮换的办法。这些“超级稻”,将分28期陆续进入中国馆。(黄勇娣)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