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好玩吗?”这是这几天在上海到处能听到的一句提问。对此,两位世博专家反问:怎么就问“好不好玩”?
昨天是“五四”青年节,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和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原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合著的新书《交流,使人生更美好——赵启正吴建民对话录》在上海书城举行首发式,这对口才了得的老朋友因此再次聚到一起。在被问到世博会的话题时,两人联手以智慧而犀利的话语一一回应:“世博会不是嘉年华,不能High过就算完!”
记者了解到,赵启正和吴建民在应邀出席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后,分头去园区参观。此前在世界多个城市参观考察过多次世博会的他俩,这回在园区既打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打量着那些打量世博的目光。昨天,吴建民直率地说,在他看来,“大家好像还未能完全了解世博会的意义”。他说:“世博会不是嘉年华,不是奥运会,不是美术双年展,也不是广交会。世界博览会是大家围绕一个理念展开想象。”
“为什么法国印象派大师的那几幅画作,要不惜工本各坐各的飞机到上海来?为什么丹麦的小美人鱼要不惜启动国家级安全措施运来上海?现在的世界是平的,要看这些作品只要上网点击‘维基百科’就行,可为什么要把它们运到现场?”一连串发问后,吴建民自己解答:“其实这些行动都是在问我们,城市应该怎么建设?文化的不同性格造就了城市的不同性格。千人一面的城市是短命的。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所以,上海世博会不是普通的展览会,它关注着一个全球性课题——“城市”。
从时间的纵轴上看,吴建民指出,嘉年华消费的是人们当下的情绪,High过了就完了,而世博会要管未来50年的事,“你看看埃菲尔铁塔是什么时候建的?它屹立了多少年?它的价值早已超越美学,成了巴黎的象征。”看着在世博园里奔来跑去兴奋不已的人们,吴建民有些担心:“他们High过以后,脑袋里、心里带了什么回去?”
在他看来,如今的世博会越来越像一场由头脑风暴掀起的科技创新大赛。风暴过后,留下人们对科技怎样创造美好城市生活的思考,如芬兰馆的“鱼鳞外墙”,那可是最新的纸塑复合材料;日本带来了“会呼吸的展馆”,奥秘在于运用了最先进的循环呼吸孔道技术……这些让人津津乐道的新鲜事物背后,有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类未来的发问和思考:“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
领悟了内涵,上海世博会的核心思想和哲学基础就显现出来了: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日益融合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吴建民这两天接触了不少志愿者,“我想对他们说,要学着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他告诉记者,常常会在一个场馆进门30米不到的地方遇到很多志愿者,指点着人们——这其实没必要,每个人想看的东西不一样,有的是做好准备来找答案的,有的是随意走到哪儿感受到哪儿的,不同的人心中的参观路线是不一样的。我们做锦上添花的事太多了,一旦需要雪中送炭,却往往又找不到人。
对世博会开园后冒出的一些批评意见,赵启正觉得应该有从善如流的心态:“中国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当然是会伴随着议论的,有议论是好事,人要学会感谢批评你的人,不要听到一点意见就抵触、反弹。所谓的‘理直气壮在心,理直气和在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赵启正还不忘给上海出版界的朋友提个醒,“在世博园区内的书店卖我们的书,一定得给志愿者打个折!”话音未落,引起一阵响亮的笑声。(陈熙涵)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