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开园4天来,运行有序、服务周到,而且大家担心的过于拥挤、持续拥挤的情况基本没有出现,环境和条件堪称理想,正适宜参观者悉心品味、深度体验,真正开眼界、有领悟、得启发、受教益。
不过,从试运行起已五进园区的记者感到,要做到“世博深度游”,参观者还需做更多功课,而园区内外的一些服务细节似应不断改进完善。
网上观博,可以“预习”可以“补课”
“网上世博会”是本届世博的一大亮点,也是参观者做功课的上佳选择——可以是事先“预习”,也可以是事后“补课”。网上观博的最大好处,是能帮你了解和理解某个场馆在表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时的创意、思路和侧重点。
登录expo.cn,你会看到,不仅场馆外观被做成三维模型展现于屏幕,而且你可以借助鼠标“走进”大部分场馆,以全三维视角浏览展项。
记者曾两次在园区排长队进入德国馆,逗留超过2小时。事后发现,三维立体的“网上德国馆”几乎把所有细节都搬上了网,包括那个引无数游客留影的“小矮人长椅”。你可以沿着“步道”,完全按实际线路行进,馆内所有的精华展板、展项,你都可以在网上读到内容梗概,甚至连背景音乐都原汁原味搬上了网。稍有遗憾的是,“网上德国馆”的图像分辨率较低,但也无甚大碍。比较而言,“网上丹麦馆”的分辨率要高得多,你甚至可以看清小美人鱼雕像表面的一些凹凸。
记者发现,展馆“网上版”的制作质量,与现实展馆是成正比的。总的来说,现实中布展精心、周到的展馆,在网上就值得花一长段时间观赏;那些只有几张图片的网上场馆,现实中一般也只值一次“1分钟游历”。你可以依此制定自己的游园计划。
除了expo.cn网站,不少参展方都推出了自己的官网。要找德国馆,可以搜一下“德国馆官网”。有人告诉记者,部分场馆似乎暂时还没有将官网中文名加入搜索引擎索引目录。因此,如果搜索无果,不妨试一下英语关键词,比如USApavilion(美国馆)。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想游览3D版的虚拟展馆,需要耐心等待下载,即使用1M的宽带也不例外。不过,比起排队,这段等待时间“物超所值”。
“导览”手册展品“说明”还需改进
参观者为“世博深度游”做功课,需要好“教材”;在场馆里,则需要好“向导”。在这方面,参展方和媒体都应该再加努力。
记者认为,一些世博“导览”出版物,编写者似乎并未领会世博的真谛。比如3D、4D影院,几乎是每本“导览”书的核心“亮点”,但仅仅是浮光掠影地拿大屏幕——新奇的展示工具和形式说事儿,而不说屏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故事有何含意。如果说编写者事先无缘获知故事情节,不得不“留白”,那么,那些有机会先睹为快的媒体记者也这么猎奇,总津津乐道于“感官刺激”,就不应该了。如此“导览”,参观者很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作“深度游”。
诸多场馆内部的布展质量也有改进提高的余地。昨天上午参观了两个文明古国的展馆的樊小姐告诉记者,她感觉自己置身于博物馆,但国宝和文物前却缺了文字说明。更多的情况,是有些介绍,但语焉未详,使得想努力看懂些门道的人也只好瞧热闹。展品、展项的说明,对参观者来说,是“无声的向导”。
记者发现,一些考虑周到的展馆为参观者备下了折页或小手册,形式内容俱佳,并派专人向排队的游客发放,既可解闷,更能“解渴”。只是这样的场馆并不多。是否可以考虑加印提供关于展品的解读和注解?或者把详细的“读本”放到网上?只有让人们看懂世博,才能分享其中真正的精彩。
参与互动,不只“走走拍拍看看”
5月2日傍晚,太平洋广场上大舞台后阴影处,10多名斐济演员席地围坐,避暑、歇脚,弹弹唱唱,在夕阳下构成一幅格外轻松惬意的画面。循着音乐,参观者们围拢来,用掌声与他们应和,甚至有人跟着节奏舞动起来。
世博园让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齐聚上海,机会难得!此时,你可以,也应该把握良机,参与其中。“世博深度游”,需要抛开“走走拍拍看看”的习惯,拿出参与精神,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阿根廷馆内,火热的探戈每半个小时舞一次;非洲联合馆内,身着民族服装的大叔敲着鼓点,笑呵呵地招呼着游人;只要你有一点勇气,就会得到热情回应,其他观众也会为你鼓掌。
但记者发现,能走出旁观人群参与其中的,通常不是孩子就是老人。德国馆里,有一个学唱德文歌曲的互动舞台,可舞台总是空着,讲解员守着麦克风,眼巴巴地望着人流。
“世博深度游”,除了用心,有时也需要热情和勇气。(张懿 施嘉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