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赞叹·祝福—国际社会热评上海世博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聚焦·赞叹·祝福—国际社会热评上海世博会
2010年05月02日 08:19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在全球聚焦下隆重开幕、开园,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上海世博会所显示的划时代意义,很多国家寄望于这一历史性机遇能够大大促进它们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智利

  当地时间4月30日晚(北京时间5月1日上午),智利总统皮涅拉在总统府广场主持了隆重而独特的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开馆仪式,皮涅拉通过网络与上海世博会智利馆现场进行视频连接,他用中文向中国人民致以热情的问候,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皮涅拉表示,相信本届世博会必将取得圆满成功,并将进一步增进智中人民间兄弟般的友谊,拉近彼此距离,两国关系即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皮涅拉就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再次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对胡锦涛主席为回国指导救灾而推迟访智表示充分理解和赞赏。他说,我们两国都刚刚遭受特大地震,这两场自然灾害把两国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驻智利大使吕凡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祝贺上海世博会智利馆开馆。智利政府各部部长、智方参展企业代表及部分国家驻智使节等约400多人参加了这次开馆仪式。仪式开始前举行了舞狮和二胡演奏等具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文艺表演。

  巴西

  巴西《圣保罗州报》报道说,上海成为全球最盛大的博览会主办地,至少有7000万人次的参观者将光临本届世博会,打破世博会观众人数的历史纪录。本届世博会也将成为中国崛起的舞台。巴西《圣保罗页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政府希望上海世博会成为一个典范,并提出未来城市建设新理念和城市生活的新方式,即“寻求和谐、平衡的都市生活方式”。巴西《环球报》报道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盛况空前。上海世博会所要表达的主题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幕式上,世界各国贵宾所坐的椅席是用回收物资做成的。中国通过这一举措向全球表明:中国在实现城市现代化的道路上重视可持续发展,走节能环保型的发展道路。

  意大利

  意大利媒体普遍突出报道了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各大电视台都在新闻节目中报道了精彩纷呈的世博会开幕式。5月1日出版的各大报纸都在国际版用较大篇幅突出做了报道。意大利最大的经济、金融报《24小时太阳报》将开幕式上浦江夜空的精彩图片刊登在头版。该报还专为上海世博会配发“上海的一课” 短评,评论指出,本届世博会是一届划时代意义的世博会,这是历史上首次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举办,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抓住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中国抓住了世博会这一机遇。

  泰国

  泰国国家广播电台5月1日的直播节目报道,5月1日将有数千泰国人飞赴上海,亲眼目睹壮丽绚烂的上海世博会。节目认为开幕式设计新颖、场面壮观,再次体现了中国举办大型国际盛会的能力。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等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展现了中国领导人放眼世界的胸怀。

  虽然适逢“五一”国际劳动节泰国大部分纸质媒体休刊,但《曼谷邮报》、《民意报》、《经理人报》、《泰叻报》等报纸的网络版均大篇幅报道了上海世博会开幕的消息,认为中国举办的世博会,将在北京奥运会后再次展现中国日益增强的国际影响力。上海世博会将打造一个展示创新理念、各国文化和科技的壮丽世博,世界再次聚焦中国。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报》5月1日报道说,上海正在举办全球最大的综合展览会。开幕式上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都做到了尽善尽美,展现惊叹和辉煌。《时代报》还就上海世博会的日程安排以及一些代表性展馆进行了介绍。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通讯社报道说,中国在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两年后举办世博会,表明中国拥有组织大型活动的能力。玻通社还引用古巴拉丁社记者的描述:“在全世界看来,中国代表着经济发展,此次世博会将使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国。”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天空卫视新闻台、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悉尼晨报》等媒体5月1日报道说,在为期6个月的上海世博会的第一天,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涌向展示文化和技术的世博会。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的形象和正在增长的经济实力。

  各展馆风格各异,令人惊叹不已。中国国家馆的前沿设计令人瞩目,该馆是整个博览会的中心展馆,馆内馆外,观者如潮。

  不丹

  在第十六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上,只要提起上海世博会,与会者都会不约而同地祝福世博会圆满举行。一些人还通过收看中国的电视新闻,关注和了解上海世博会的各项准备情况。

  不丹官方媒体《昆色尔》周报的记者桑登表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他感叹中国的发展,相信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再次展示一个不断进取的中国形象。(范剑青、吴志华、史克栋、孙广勇、张卫中、李景卫、廖政军)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