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运营首日见闻:凝聚中华智慧感受东方魅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中国馆运营首日见闻:凝聚中华智慧感受东方魅力
2010年05月02日 08:14 来源:法制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日,上海世博会正式开园,毋庸置疑,享有 “东方之冠”美誉的中国馆成为最受游客关注的热门场馆。记者特意起了个大早,7点半不到便到了距离中国馆最近的地铁7号线的耀华路。

  一出地铁口,记者就看到了高高耸立的中国馆。无论从哪个角度望上去,形状层叠出挑、外观鲜艳靓丽而又不失大方稳重的中国国家馆,都是园中最抢眼的建筑之一。广场上到处都是“咔嚓”、“咔嚓”快门按动的声音,人们在争相以中国馆为背景,留影纪念。

  按照规则,游客参观中国馆等热门场馆必须先取得预约券,预约券半小时为一个单位,每天发放5万张。不到8点半,还没有正式开园,洪山路入口处,一些安保人员已站在五、六号安检口,手持中国馆预约券准备发放,不到几分钟,预约券便被一“抢”而空。

  成功领到预约券的河南安先生长吁了一口气,如释重负地告诉记者,他早上5点多就来排队了,为的就是拿到预约券、顺利进入中国馆。“现在总算领到了,所以我今天哪怕起得再早,都值了!”

  8点半,记者从工作人员通道进入园区。在中国馆周围,应急通信指挥车、环保车、120救护车及车上的工作人员都早已整装待发,准备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9点整,世博园区各入口准时开检。为数众多的游客一进入园区便直奔中国馆,不一会儿,中国馆入口处已是人山人海。围绕着中国馆底层的中国31个省市区的场馆也是人头攒动,异常火爆。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告诉记者,中国馆是他最主要的目标,“能进中国馆参观,这一趟我就来得心满意足了!”

  虽然人潮涌动,不过在志愿者、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中国馆前仍然保持了井然的秩序。烈日炎炎下,进入中国馆的人们一个个都神情激动、脚步轻快;而在外围,不能进入中国馆的人们也没有多少懊恼。一位来自江苏无锡的顾先生用他的大嗓门告诉记者:“反正世博会就在家门口开,我着急什么啊!其他场馆听说也很好看嘛!”

  12点30分,记者凭着领到的预约券,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中国馆大厅。作为演绎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将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而记者一进大厅,便感受到了这种“中华智慧”的体现:四根立柱下面的大厅是东西南北皆可通风的空间,展会期间如果热浪来袭,这种设计可以确保观众时时感受到凉风;中国馆四面墙体都有31个中国式的椽子,椽子的剖面设计成印章样式,东面写“东”字,南面写“南”字……这些貌似印章的字,实际上却是通风口。

  即便已对中国馆的设计、建设已有大体了解,但当记者搭乘电梯直达中国馆49米层时,一路所见仍可用“惊艳”形容:首先看到的主题是“东方足迹”,头顶上有一个被称为“倒挂的城市”的巨大模型,它以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为原形,15个投影屏错落分布在模型底部,播放的视频展现了一天中中国各地城市人同一时刻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接着是“岁月回眸”部分,还原我国上世纪70、80、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四个时期城市家居的室内布置,形象地反映人们物质生活质量和理念向绿色、环保、低碳过渡的过程。

  最让记者震撼的还在后头: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通过高科技手段被放在一块长128米、高6.5米的立体转折造型屏幕上,图画变成了活生生的街市,原作当中的587个人物被增加到了 1068个,夜隐昼现,数不清的人物忙碌着,场面熙熙攘攘,每一个人物都灵动逼真,参观者能清楚地听见画卷中酒肆伙计的揽客声,牛嘶马叫声,商队的车马辚辚声,猜酒声,深夜里更夫的打更声……画面逼真形象,记者好像已置身于中国古代和谐都市生活的氛围里,一阵恍惚之时,竟不知今夕何夕。

  高33米的第三展区,也就是中国馆的下层,主题被命名为“低碳行动”。这一层聚集以低碳为核心元素的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展示国人如何通过“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来应对未来的城市化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式的回答”。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新兴的三大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和微藻制油的模拟利用展示。该展区还展示了一辆上汽集团推出的 2030年概念车,这辆被命名为“叶子”的仿生动能电动车,以太阳能、风能为基本动力,表层涂有可吸附二氧化碳的特殊涂层,可将其转化成电能,从而实现汽车二氧化碳的负排放。

  展区的最后一部分叫“新九洲清晏”:下午1 点半,记者穿过独具匠心的水幕墙,进入荷花盛放、水气氤氲的花池,在荷塘的清新感觉中踏上长长的滚动电梯,结束了这次让人回味无穷的中国馆之旅。

  据世博会官方统计,截至5月1日15点 30,已经有超过19万人超过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进入世博园内参观。记者 王晓雁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