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0年4月27日完成台本
——为世博减压
主持人(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再过三天上海世博会的大幕就将拉开,对于已经创下世博历史上多个之最的上海来说,自然会吸引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就在昨天,上海刚刚结束连续几次的演练,今天我们就把目光投向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的上海。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的上海世博园虽然没有游客,表面上略显平静,然而身在其中的人却能感受到,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已经绷紧了神经。
园区施工维护人员:
现在就是因为怪板有点,走路不太方便,有点翘,所以我们把它整平,整平之后,大家走路就比较方便了。
园区服务人员:
像进园参观,原来是我们每个场馆都要进行集约的,像我们中国馆现在实行了人工预约,给大家发放预约券。
解说:
从上周一到昨天,在短短七天里,上海一连进行了六轮世博会的试运行,为即将浓墨重彩登台亮相的世博会热身。这场压力大测试,雨天开始,雨天结束,而每天涌入世博园的游客从五万、十万到二十万、三十万一路攀升,最高时客流量更是接近四十万人次,显然上海已经进入了紧张的实战状态。
记者:
今天世博园区的试运行是按照三十五万入园人次来进行的,比昨天又多出了五万人。今天特别的是,有来自江苏、浙江两省的十五万民的团体观众,也会在今天集体入园。
记者:
在世博园一个安检入口我们看到,现在这里的工作人员正在忙个不停。刚才我们计算了一下,每个安检人员,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蹲起的次数都要超过几千次。
解说:
好不容易挤进园区,却发现一些预约机无法使用怎么办?面对数十万的游客食品供应不足怎么办?用餐价格太高又怎么办?在一些热门场馆前,仅仅是排队就要耗上三个小时,怎么办呢?对于不断出现的问题只能不断地解决,而且还要在第一时间,甚至连夜解决。对于这场摸底大考,上海市市长韩正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陈忠康(志愿者):
小朋友们往前面走,到世博园。
观众:
这两个口子一样吗?
陈忠康:
都可以走。
解说:
老陈,一个普普通通的上海市民,从世博试运行第一天开始,他每天一大早六七点钟就赶到上海地铁八号线的耀华路车站,跑上跑下的为游客们指路。
游客:
我要去中国馆。
陈忠康:
中国馆,你是什么地方来的?
游客:
台湾来的。
陈忠康:
我的好同胞,你就往前这儿出去,4号门出去上去,上去就是世博轴和中国馆。
记者:
我看您是志愿者是吗?
志愿者:
对。
记者:
是自己主动要求来的吗?
志愿者:
对。
记者:
没有什么报酬?
志愿者:
没有。
记者:
辛苦不辛苦?
志愿者:
不辛苦。
闫然(上海世博会园区学生志愿者):
像我们现在称有些同学、老师他们是志愿者的志愿者,像我们是早上六点多钟就要去食堂,有些同学、老师,他们就已经在食堂为我们准备好了早餐,为志愿者服务世博而服务。
解说:
为了应对上海世博期间出现的突发事件,昨天在上海仁济医院举行了一次应急演练。
记者:
从昨天晚上到现在,工作人员还在进行紧张的焰火燃放的安装以及测试。
解说:
上海边防海警部队已经加大了对上海海域的巡逻力度。
来自上海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开始陆续在世博园区外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和应急的服务。
解说:
这就是今天的上海,为了三天后即将开始的那一场盛会,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都在紧张地忙碌。
记者:
这几天上海浦东机场的国际到达航班的密度是一天比一天加大。世博会开幕日期临近了,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从全球不同角落纷纷飞抵上海。
解说:
在未来的六个月,在这块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世博园将引来七千万人次的游客,每天客流最高可达70万人次,远远超过试运行期间的最高峰。而那时,注定伴随的还有高温天气,逐渐疲惫的状态等等等等。毫无疑问,考验才刚刚开始。
字幕提示:
距离上海世博开幕式还有不到3天。
主持人:
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要是离高考之前三天,肯定家里人都在给减压。就在世博会召开前三天,我们能够帮上海做的是什么?
白岩松(评论员):
高考前紧张是正常的,因为他觉得可能我这一考定终身。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一个持续184天的世博会来说,没必要那么紧张,它不定终身,连有的时候定一个评价都很难。我现在能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它的紧张和压力。但是我想压力来自于一种期待,紧张来自于一种担心。期待什么?担心什么?我觉得期待一种万米,期待别人说好。担心什么?担心出问题。但是特别不好意思,我觉得没有完美的存在,任何一届世博会要从完美的角度来说,几乎没有。如果从担心说会出问题,这句话有点不好听,会出问题的,184天,什么样的事都会有,但是我们只要确保在安全等很多领域不出大问题,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觉得松驰下来的话,可能就会得到一种完美的结果。世博会的口号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给它稍微改改,“松驰让世博更美好”。
主持人:
我还拿高考做比方,比如高考这几天前,由于自己想要考出一个好成绩,因此很在意自己学习,还有生活中的一切,觉得一切都好像跟未来考试有一些暗示似的。比如在上海,1900万人的一个大城市,比如说汽车事故,这是经常发生的,现在有人就把汽车事故和未来的时候也联系起来。
白岩松:
我觉得给上海世博减压,也是给所有中外游客减压。为什么这么说?大家想象一下,因为1900万、2000万大城市,每天出那么几起追尾,甚至几十起,上百起都极其正常,现在它变成新闻了。上海有追尾了,没追尾才怪了呢。
如果要说中国的游客跟外国的游客去了一个2000万人的大城市,跟往日不太一样,每个人都热情地一塌糊涂,然后一点追尾的事件都没有,走到哪儿都是有人等着你。我觉得游客会紧张,会有压力的。所以我觉得,生活也让城市更美好,虽然它的标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觉得这个城市原本的生活也会让城市更美好,我觉得松驰下来,可能就慢慢会实现一个好结果。
我反过来拿你说的高考这个说,高考之前家长最要干的事,孩子别紧张,爸我不紧张,其实特紧张,但是他要真松驰下来,该答的题就都能答对,紧张反而会坏事。我觉得对于世博会来说同样如此,越紧越可能出问题,因为你的笑容都是僵硬的,松下来了,你只要真心地笑容,露不露八颗牙不重要。
主持人:
其实我们今天在这儿说减压,我个人觉得有点稍微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人家筹备了那么长时间,终于要等到这几天了,他们肯定会紧张。
白岩松:
我觉得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评价出自于我,出自于你,出自于全世界每一个有可能去的游客,因为他不取决于操作人最后你的一厢情愿,如果你要真松驰下来了之后,反而可能做的更好。大家在松驰当中,共同地体验到了世博会的美好。
大家想象一下,我觉得这种减压不是一个空穴来风,好像咱站着说话不腰疼。七千万的游客量,184天持续,咱要说就两天,那行了,咱装,咱把什么都弄好,这两天睡衣都不让上街,做得到,184天,有热天,有下雨天,有各种各样人流分配不均的时候,有时候一天可能几十万,有时候一天可能没有那么多,因为下大雨等等,都有可能。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的时候,你生活必然是原生态的,当然是大家会有所克制这种原生态,因为毕竟是过节,一个大节日。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要是为他们的松驰而松驰下来的话,大家才会真的开心,否则你看着别人紧张,你都紧张,看着别人有压力你都有压力,所以我觉得我们经历了一次奥运会,应该这方面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
主持人:
对于世博会的筹办者来说,这个时候应当做的是谨慎,再利用这最后的三天。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我们更应当用一种轻松和宽容的心态迎接这次世博会。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1851年,上海,第一届世博会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
1982年,上海,中国重返世博会。
2002年,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
2010年,上海,世博园。
解说:
上海的世博会共举行了六场的试运行,超过一百万参观者进园参观。
预计七千万游客,六个月展期,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世博会。安保、交通、游客秩序,一个城市在享受荣耀之前,首先需要承受的是巨大压力。
开埠167年,上海需要进一步阐释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走过159岁,世博会也会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留下中国的印记,这会是一次什么样的百年碰撞?《新闻1+1》今日关注上海世博会。
高琦(本台记者):
1861年,一个叫王韬的年轻人,因为得罪了清朝政府,在这里登上渡轮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流亡之旅。六年后,他因祸得福,成为第一个以游客身份参观世博会的中国人。
当时的王韬也许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他身后的这座城市将成为世博会的举办地。
在未来的六个月间,这里无疑将成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城市。两千万人口的城市,将迎来多达七千万的游客,还有四天,世博会就将在这里召开,上海准备好了吗?
解说:
王韬的出发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标志,50年后,1910年,晚清奇人陆士谔曾经在他的小说《新中国》中预言,中国将在百年后举办万国博览会,地点就在上海浦东。这一预言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期待,还有国家梦想。
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内在的这种情感清晰可见。上海、上海人身负的希望也就格外的深厚。
上海市民:
百年一遇,我们国家这点做的是挺运气的,奥运会办了,世博会办了,挺运气的。我两个同学都是新加坡回来,他说现在国家是强大了,真是运气,是运气。
解说:
这位上海市民的话语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而这种自信的表述和我们的记者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得到的验证。那就是作为焦点的上海,内在的一种平静。
这里是上海一个普通老社区,古老的石库门见证了这个城市近百年的历史。如今又在目睹一次历史事件的发生,这里的两千多居民迎来了世博中的生活。事实上,世博园旁边一些小区,由政府出资,加强了安保力量。虽然龙门村小区不在此列,不过有热心的志愿者们今天义务在社区内巡逻。
就在前几天,上海雨水不断,今天雨过天晴,各家各户都赶紧晾衣服。此前上海有关部门为了治理万国旗,曾经劝导市民不要在屋外晾衣物。而且还出资将世博园区主干道两旁的一些老式房屋做了一番美容。除了粉刷外墙,安装空调架,还为一些居民免费安装了室内的晾衣架。
龙门邨小区不在出资之内,因此社区居民告诉我们,他们的生活还是和原来差不多。
社区居民:
下了一个星期的雨,天好了,他们要晒晒,当然他们说叫他不要乱晒在电线上。
记者:
这里是临时拉起来的?
社区居民:
自己拉起来的。
解说:
就如同这里的居民一样,上海人的生活虽然因为世博多多少少受到了一些影响。但是对此,人们更多的表现的是一种理解,而筹备者也将这种影响控制在了一定的范畴内。这座城市依旧按原来的轨迹正常行驶着。
主持人:
你看从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上海世博,从我们筹备的整个过程中,总给人感觉有一些历史的因素在里面,你觉得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两次盛会?
白岩松:
因为大家把它当成是一个成人礼,当它当成了是一个国家经过了三十来年改革之后,交给世界一份答卷。都跟百年梦圆这样的字样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一个厚重的历史感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我觉得很正常,这是因为我们处在发展阶段。但是奥运会应该翻过去了很漂亮的一页,它应该给世博会提出很好减压前奏曲。而且在奥运会本身,当时我有一个小细节,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头三天的时候,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非常紧张,因为训练的非常有素,人来了要打开门,笑容要露八颗牙等等,三天之后他发现,游客不一定喜欢这个样子。慢慢他松驰吸收了,松驰下来了之后,反而让所有看客以及观众感觉非常舒服,因为不紧张了。你不紧张了,他也就不紧张了,你开始享受这个过程了,他也就开始享受这个过程。
我觉得这种感受在世博会之前的时候,有一些人的语言,包括一些记者招待会等等,都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新的气息,比如说在倒计时30天的时候,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有一个联合记者招待会,那个记者招待会我还真在电视上全都看了,里头让我印象很深的话很多,这一段跟今天的主题格外有关,咱们一起听一下。
(播放短片)
俞正声:
陆家嘴代表上海,这是不对的,陆家嘴不了上海,到闸北、虹口、江浦看看,还有很多破房子,还有很多人生活困难,真实的上海不是世博园,真实的上海是上海的全体,上海有很多群众居住的很困难,有很多地方危棚简屋是存在的,这是上海的真实情况,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还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也就是说,我们迎接世博会,不是用一个十全十美的上海来迎接的,不可能的,那不是真实的上海。真实的上海是有它前进的一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很多困难和问题。
白岩松:
好吧,听完这段话是不是心里踏实多了?
主持人:
坦诚自己的问题和缺点,其实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白岩松:
没错,我们的自信,如果说要倒推二十年,有的时候你说要自信,要自信,很难。但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到处是Made in China的产品,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我们的GDP可能马上就成为第二,奥运会办的也很好,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应该这种自信变成了骨子里的东西。我觉得刚才像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一番话让我用一句话做评价的话,就“好”,不再为面子而盖住里子。因为里子和面子加在一起,才是咱们自己的样子。所以我觉得,包括他还有一句话,在新闻招待会的时候他说,我们宁可牺牲一点精彩,也争取少一点对百姓的干扰,也不要影响百姓的生活。这是另一种特脚踏实地的东西。
主持人:
这才响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
白岩松:
没错。所以我就说生活让城市更美好。你得让他的生活正常的运作。我这里举两个例子,其实是我觉得上海已经在减压方面在努力。一个是原来人家提出了一个方案,焰火晚会等等,我要用你的卢浦大桥,我上面要装一个大的LED屏,一定特漂亮,绝了,恨不得空前绝后。但是一想如果真这么干的话,这个桥要封两个月,那你想想上海老百姓出行等等就会很别扭,知道这个方案好,但是由于要影响老百姓的生活,否了这个方案。好。
第二个例子是上海4月30号和5月4号两天放假,咱们这回是放三天,人家上海放五天。为什么?反正4月30号开幕式,会有很多交通管制,耽误老百姓的生活,得放假。5月4号第一天开始对所有人开放,因为头三天是指定,4号就正式放假了,因为那天交通也会有很多的问题。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松驰的表现。
主持人:
还有刚才通过短片我们看到,即便是上海市民还是保留一些自己生活的样态。所以有一个问题,到底是文明的共识,我们要更追随 文明的共识,还是说要显示出自己在文化上的差异?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白岩松:
我觉得发自内心的克制是对的,谁也不喜欢不文明,文明永远是最喜欢的,但是如果要说是被管制的呈现出来的文明不一定好。所以我觉得,恐怕这180多天里,搞不好哪些里弄里还会晾,也很正常。
主持人:
关键是刚才说下了一个礼拜的雨,你能说为了世博会不让人家晾衣服。
白岩松:
对,在这里有两个极端,我要说,一个是我去澳大利亚参加悉尼奥运会的时候,满大街光膀子的,我说这也有很多不文明的吗?后来一想,这可能是我们错误的理想,我们那时候叫膀爷不文明等等,澳大利亚满大街光膀子。
还有,开幕式结束之后,在悉尼歌剧院广场前后的时候,一地的碎啤酒瓶子,大家高兴着,摔碎的,哪天空气中都是啤酒的味道,我觉得特享受,这是一个松驰的城市。后来一想,这挺不文明的,可是你的记忆当中这是特别好。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