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系列报道:伦敦“零碳馆”的启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系列报道:伦敦“零碳馆”的启示
2010年04月15日 1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上海世博会系列报道

  城市智慧 之 伦敦

  为登陆上海世博会,伦敦为上海建造了最低碳的世外桃源,首推“低碳经济”概念的英国人在上海滩还原了伦敦贝丁顿“零能耗”生态村,称之为“零碳馆”。

  从任何角度来看,“零碳馆”都不是一栋传统的房子。这座五彩缤纷的三层建筑外观奇特,看起来更像一座高级温室。但无论是朝南的房间,还是配备齐全的智能化的餐厅、卧房和空中花园,都让人确信这似乎就是人类理想中的家园。

  这座位于最佳城市实践区北侧的建筑,由两栋小楼相接而成,包括报告厅、餐厅、展示厅和六套样板房,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作为贝丁顿“零碳”社区的样板,场馆所需要的电力、水、食物完全是自给自足,还原不依赖于电网的“零碳”生活。

  “零碳馆”中的餐厅是世博园的一大亮点。每天营业结束后多余的有机饼干,经过特殊处理,变成次日餐桌上的餐具,而这是可以吃的。没有被吃掉的餐具将会和厨房的生物垃圾一起,被收集到生物能炉内,用于发电、发热。就连客人喝剩下的啤酒瓶也被店家收集起来,做成店内吊顶、地灯、烛台等装饰。

  贝丁顿:来自伦敦的桃花源

  “零碳馆”也许会成为中国第一栋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英国人希望通过它,或者说通过它的原形——已运行九年的伦敦贝丁顿社区,给中国的建筑师们一些“低碳”启示

  文/崔晓火

  斯蒂夫·塔巴德的起居和普通伦敦人迥然不同。

  每天早晨,他在落地窗投进来的充沛阳光和充足氧气中悠然醒来,享用由自家或邻居种植的瓜果蔬菜为主的早餐,满足地看着空中温室中的花木沐浴着晨光。临上班前,他观察了位于厨房的电量监测灯,红灯低频率地闪动,这表明他家消耗的是最低程度的电力。上班路上,他不开自己的车,而是乘电动汽车准时转乘通往伦敦市中心的火车。

  这就是贝丁顿零能耗社区的标准生活。对于居于其中的99户居民来说,这座位于伦敦西南萨顿镇的社区,是他们的世外桃源,生活体验与他们以往所习惯的城市生活是如此不同。

  “零碳”生活

  “每天醒来,我都觉得像度假般惬意。暖空气就从窗户导入这间明亮、清新的房间。从二楼的起居室,我可以通过一座桥廊走到我们家的空中花园。这种感觉奇妙极了。”塔巴德如此形容他的生活。

  和其他近百户居民一样,塔巴德一家每年要比一个普通英国家庭少开2300公里的私家车,从而减少消耗50%的汽油,而他们的代步工具是可充电的电动公交车。在家中,他们自种瓜果蔬菜,并食用大量有机食品,尽可能不买经过制造商处理过的肉类和乳制品。每个家庭还日常性地减少30%的水、电能耗,而对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他们更是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彻底的零排放。这些数据均实时公布在贝丁顿社区的官方网站上。

  建成于2002年的贝丁顿社区由八座三层住宅楼、一个综合中心及绿地组成。社区由英国生物区域开发集团(BioRegional)与伦敦最大的商住集团皮博迪(Peabody)合作开发,总投资1500万英镑。这一社区每年已经吸引全球15000名访客参观,并且成为伦敦甚至全英国于去年提出的“低碳社区”宏大计划的先行者。

  有9年历史的贝丁顿生态村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最核心的诀窍在于它从一开始就完全靠太阳能、降解垃圾产生的生物能、风能及地热能源联合驱动,摆脱了对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和传统电网的依赖,集各类可再生能源应用于一身。

  映衬着碧蓝的天空,一排排多层英式建筑的屋顶上,五彩缤纷的风帽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地转动,其任务就是时刻采集新鲜的空气供给屋檐下的贝丁顿生态村“村民”,更替室内的二氧化碳。每户人家均装有这种内外空气循环系统,让人们在不开窗的情况下呼吸到新鲜空气。而大部分朝南设计的房间,则可以让房屋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用于发电和保持室内四季恒温。

  在室内,特别的设计触目皆是。除了完善的垃圾分类系统,还有塔巴德每天早晨出门前都要看一眼的电表。位于厨房里水平视线上的电表有一颗红色小灯,每当屋内有电器开动,红灯便会闪亮,灯闪得越快就表示用电量越多,提醒主人留意。这些贴心的设计,使居民平均的用电和用水量大幅减少,得益的除了自然环境之外,当然还有居民的钱包。

  生态村建筑使用的都是可持续的节能材料,这些建筑材料无需采购,通常都是自然的或回收利用的物品,它们在生态村50公里半径之内的任何地方都能找到。例如门窗所需的木料,建设者均采集自镇周边的废旧木材,甚至连太阳能板的材料都有一部分来自随处可见的木屑颗粒。

  此外,尽管离伦敦的公共交通设施很近,贝丁顿村仍然拥有伦敦地区最早的共用汽车俱乐部以及供充电车辆使用的太阳能充电站。

  在贝丁顿村中,既有公寓也有联排别墅,另外还有一个1405平方米的工作区,共有200位居民和60位工人在这里为社区的供热、供水、供电方面提供技术支持。

  自从在一片废弃土地上拔地而起,贝丁顿就一直是英国人眼中最宜居的样板。这座生态村为“健康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生活”积累了诸多实践经验,包括上海在内的诸多城市都可以从贝丁顿生态村中获取经验。

  当然,贝丁顿生态村也并非完美无缺。有悖于设计初衷,社区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一直存在问题。目前,贝丁顿的可再生能源比例从起初的80%锐减到目前的10%左右。在自发电力不足的情况下,这里有时也要依赖国家电网的接济。供水的情况也差不多,尤其在降水稀少的雨季,贝丁顿几乎没有存储和再利用的冲厕用水,不得不依靠公共供水系统。

  贝丁顿社区的天才设计师比尔·邓斯特(Bill Dunster)曾对记者承认:“我们的运行曾经很好,但没有维持下来。环境技术越高级,就会越快出问题并且被淘汰。维护成本越高,也就越不经济。幸运的是,现在我们能够实现技术更新,可靠而且维持费用较低。技术总是在进步的。”

  样板间到上海

  “零碳馆”也许会成为在中国第一栋建成的零二氧化碳公共建筑。“零碳馆”馆长陈硕在本月11日于北京举行的“2010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介绍了这座场馆。

  “我们的建筑叫做零碳馆,因为它不是一个传统的建筑,要消耗不可再生能源。我们的建筑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生物能等一整套体系,不仅不消耗化石能源,而且可以成为小的电场向外界输出能源。”

  就像位于贝丁顿的生态村一样,零碳餐厅里的食材全部由有机农场提供,用最节能的运输方式送到“零碳馆”,并由著名的营养学专家亲手烹制,再盛放在饼干制成的餐具中,端到餐桌上来。

  “零碳馆”的另一大亮点是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建筑白天储存的太阳能量将在夜间释放荧光,减少照明能耗,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此外,“零碳馆”还将通过玻璃窗采光和发电的完美结合来展示“会发电的窗户”。

  在建筑的南面,通过透明的玻璃阳光房保存从阳光中吸收的热量,转化为室内热能。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建筑的北面通过漫射太阳光培育绿色屋顶植被,同时北向漫射光为室内提供了相应的自然采光照明。

  随着中国国内绿色节能建筑题材的兴起,房地产开发商开始以节能建筑设计为自己的楼盘增值。对此,陈硕表示,节能建筑的成本并不高,根据在中国的采购成本,每平方米大致投入1200元,就可实现一个社区的零碳排放。

  “最重要的是实现了零碳村之后,成本比普通住房只增加了15%,但不用交水费、电费。”他补充道。“我们希望在中国的这些实践不仅让中国实现低碳和零碳的未来,同时我们在全世界采购中国的产品,而中国的技术在不同的地方展示。”

  伦敦思路

  无论对于伦敦还是上海,贝丁顿的启示都在推动超大型城市迈向可持续发展。伦敦相对于上海的优势在于,伦敦市政府更早提出了“低碳”概念并积极倡导低碳经济的运行。

  前任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顿在2007年2月公开发表了他那篇著名的伦敦减碳计划书——《今天行动,守候将来》,将伦敦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定为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

  2009年9月,以骑自行车出行而闻名世界的现任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十个伦敦社区入选为“低碳区”。成为“低碳区”虽然意味着可以一次性获得至少25万英镑的“低碳基金”,却也必须承担起在2012年前实现减排20.12%的责任。

  伦敦政府认为,转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比处理已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成本低。节能及提高能源效率等措施,不会令原有的生活品质下降。反之,加强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有助于伦敦发展成为环保技术的研发中心。

  伦敦计划在2025年前,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减少1960万吨。然而,要达到减排目标,伦敦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这需要英国政府推动全国性的政策配合才能完成。

  目前,约翰逊仍在游说英国政府加快推行相关政策,例如在全球大规模投资可再生能源,向各行业征收二氧化碳税等。通过两届市长的接力,伦敦的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已经明确,涵盖了从民间到政府的各级组织,内容包罗万象。

  伦敦政府首先帮助商业领域提高减少碳排放的意识,并给他们的改变措施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鼓励所有企业在他们投资的初始阶段就要向低碳一体化过渡。

  与此同时,针对公共出行,伦敦致力于降低地面交通运输的排放。引进碳价格制度,根据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向进入市中心的车辆征收费用,并致力于使伦敦成为欧洲国家中电力汽车的“首都”。

  而为改善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伦敦政府推行“绿色家居计划”,向伦敦市民提供家庭节能咨询服务,要求新发展的计划优先采用可再生能源。

  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伦敦大力发展低碳的能源供应。在市内开发如贝丁顿社区使用的热电联产技术,并扩建风能和太阳能设备,代替部分由国家电网供应的电力,减低因长距离输电导致的损耗。

  伦敦市政府还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绿色政府采购政策,采用低碳技术和服务,改善市政府建筑物的能源效益。伦敦奥组委的一项重任,就是在2012年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中,尽可能选择低能耗、经济成本可控的建筑材料和设备。

  同时,为了适应伦敦市未来更炎热的夏天,伦敦政府甚至还设计出了一套计算方法,鼓励公共和商用建筑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

  伦敦市政府已经开始行动,所有人都不希望经历第二个“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造成的严重烟雾伴随超量的碳氧化物和硫化物,导致4000多人因呼吸道疾病几日内死亡。

  一步步举措都显示,伦敦的智慧已经不会允许相同的事件重演。 ★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