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贵州馆建设接近尾声 突出节能循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会贵州馆建设接近尾声 突出节能循环
2010年04月06日 10:01 来源:贵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醉美贵州,避暑天堂。犹如一名将与世界对话、将与全球交流的苗岭少女,上海世博会贵州馆正精心装扮,即将盛装登台。

  4月2日,在贵州馆建设接近尾声之际,记者进入上海世博园区,实地探访上海世博会贵州馆。

  在负责贵州展馆建设指导的贵州馆副馆长张剑引领下,记者进入中国馆内,约一分钟后,极具冲击力的“盛装银饰”贵州馆门头已近在咫尺。之前一直在方案中看到的设计图终于从纸上一下子跳出来,活生生呈现在面前,真真切切,为之震撼。

  小心地用手感觉着门头的装饰,进入馆内,弧形的花桥、鼓楼、吊脚楼、山水背景、多媒体屏幕、沙盘秀和活动舞台都完整地一一呈现面前。两三名工人正在山水背景上高空作业,进行收尾处理。

  随着石板路踏上位于二楼的花桥,清香的原木味扑鼻而来。屋顶一半铺瓦、一半空的木构框架,是此次风雨桥的独特设计,以放大有限的空间和体现返璞归真的理念。来自黎平县高进村的雕刻工匠杨通琪,正在一块木板上认真地雕刻着取自王阳明字体的“贵州”二字。

  据张剑介绍,贵州馆的主体工程在3月31日就已经完工;4月10日,上海世博会贵州馆将全部竣工,届时贵州馆将进行初步调试,以迎接20日整个世博园区的运行调试。

  百分百原生态材料、百分百民族工艺、百分百贵州本土的能工巧匠。全木构的贵州场馆用了近300多立方米从贵州本土精心采集的木材、500多平方米地面石材。

  “花桥、鼓楼、吊脚楼的特点就是不用一钉一铆。我们还首次打破直线建设风雨桥的风格,尝试把弧形的风雨桥搬上了世博会。”张剑说,畅想贵州未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未来城市中传承永远。贵州馆就是要为参观者描述未来50年至100年后美好城镇的模型。

  “桥的部分是最难的,以前没做过弧形的,链接和吻合最难。这次是参与的修改最多、用心最多、也是最得意的一件作品。”侗族木构建筑代表性传承人——黎平县高进村的杨应琪是实施建筑的主要承担者,作为目前贵州仅有的两名中国园林古建筑名师之一,杨应琪从家乡带了13名徒弟参与贵州馆的建设。

  在贵州馆,记者看到,为了体现低碳和环保的理念,所有的原木建筑都没有上漆。鉴于消防安全的考虑,木材进行了特殊的阻燃处理。为在开馆后给参观者营造安全有序的通道,贵州馆设计的“无障碍通道”目前也建好,正在等待最后的设备安装。为保证顺利运营,届时贵州馆内将会有两班工作人员轮流对现场秩序进行维护,并担当解说及场馆技术顾问。

  张剑告诉记者,节能循环在贵州馆建设的设计方案中是一个重要理念。目前,无论电耗和水耗,都实现了最佳的利用。上海世博会为每个展馆提供每日1200千瓦时的供电量,但贵州馆只用了一半。通过循环水的方式,贵州馆每日耗水仅有两立方米。(邓航 孙晓蓉)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