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8户“世博人家”自发组首个“世博人家村”(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18户“世博人家”自发组首个“世博人家村”(2)
2010年03月01日 10:46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明天起,我们又要忙了”!

  村民后援团:“志在,愿在,我在”

  昨日活动现场,还摆放着一户家庭的“世博展板”,照片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刘可英阿婆和她做的虎头鞋。在世博会倒计时100天时,她完成了一个八寸八的虎头鞋,以此希望上海世博会“虎虎生威”。昨天记者在现场,也看到了近40双栩栩如生的“虎头鞋”。不过,做这些鞋的人,是“村民后援团”。

  世博人家村,除了18户村民,还有社区志愿者组成的强大后援团。临汾社区宣传科长郑宛平介绍说:“我们给每户世博人家都配备了两名志愿者,但实际上参与其中的远远不止这个数。”世博人家村,是个大村落。

  就如刘可英老人的“虎头鞋”,已成为临汾街道的“世博人家旅游纪念品”。为在世博会召开前夕赶制出100双“虎头鞋”,小区的“传统工艺编织组”志愿者们,一有闲暇就拿起针线。70岁的孔慧英老人被问及做了几双虎头鞋时,谦虚地说 “一双也没做”。但周围的知情人告诉记者,如今这近40双虎头鞋,第一道工序都是她完成的。这边家务刚做好,老人就忙着糊鞋衬、剪鞋样,绣花滚边,常常一做就忙到深夜。

  再如昨日活动现场就有一位志愿者,自始至终举着相机在拍摄,他就是73岁的严翰平老人。老人自我介绍,说是“世博人家后备队员”。原来,他本也要报名“世博人家”,但街道方面考虑到他的老伴住在新加坡女儿家,一个人接待起来有困难。尽管如此,他这个擅长摄影的后备队员,一点也没闲着。只要“村长”一个电话,他马上拎着摄影包赶到。除了拍照,还进行后期制作。一个人买汰烧的他,笑呵呵地说,这段时间“每天晚上都要忙到12点”,“我们小区的新闻可多啦,为了世博,忙也开心。昨天老爱人从新加坡打电话来,说她在当地电视上看见了陈洁,问我是否认得。我自豪地告诉她,那就是我们小区的世博人家。”

  还有每周三晚上给大家上英语课的,正是志愿者王章根。王老是位退休工程师,当“世博人家”服务中心找到他,请他做英语教师的时候,他犹豫了一下便答应了。犹豫,是因为深怕能力不足。不过转念一想,“也是为了世博会贡献一份力量嘛”。成为英语教师之后,王章根忙了起来,细细备课,准备材料,根据学生多是老人的情况编写了教材,重点在音标和日常用语上。不仅如此,他还不断鼓励“老学生”们,不要怕说英文,“发音不准没有关系”。当记者提到学生评价他“上课很认真”时,王章根笑了笑,还是那句朴实的话:“只是尽自己的一份力,让世博氛围更好罢了。”

  ……

  村长回答的第一个世博灯谜,主口号便是“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副口号便是“志在,愿在,我在”。

  元宵已过,世博在即。

  链 接

  临汾社区已有三个“世博人家村”

  除了志愿者们,还有一个更大的“世博人家村”后援团,是临汾社区的“世博人家服务中心”。临汾社区目前有60户“世博人家”,根据所居住的小区,分为三个“世博人家村”,每个“村子”约有20户左右家庭,“世博人家村”是他们交流学习的平台。临汾社区的世博人家服务中心,则承担着对“世博人家”的管理和服务职责。具体而言有三:

  一、对“世博人家”提供培训和标准化物品配备,培训如英语、居家安全、涉外礼仪、烹饪等;标准化物品配备,包括为“世博人家”免费提供消毒设施和一次性用品等。

  二、筹划世博旅行团的参观体验活动,若世博客人提出在街道和社区的参观要求,便可以带他们参观卫生中心等设施,让世博朋友更加了解中国人的生活。

  三、接洽世博旅行团,并反馈信息。因为“世博人家”都是一个个具有个性化的家庭,所以在世博客人入住“世博人家”前,世博人家服务中心会事先了解游客的喜好、禁忌、生活习惯以及特别爱好,据此将游客安排到合适的“世博人家”中去。(黄海华 孔令君)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