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门前,一地泥泞,残留点点冬雨的吻痕。挤过汹涌人潮,耳边充斥着一片嘈杂,却分明听到同一声呐喊:“回家过年。”于是,凛冽寒风,也变得有些温柔,阵阵年味,随风而来。
这是2月10日中午,归心似箭的外来务工者也许更熟悉农历——腊月二十七,虎年新春已进入4天倒计时。
这一天,距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还有整整80天。关于这个倒计时,外来务工者们大都说不准,但他们对世博的期盼和关注,同样热切。
为世博拖延归期
- 造桥工人李飞,42岁
下午3时,长途客运总站2楼候车室,拥挤的人群中,10来个中年男子特别显眼——用一大堆行李“占领”将近10平方米地盘,或躺或坐,热络地聊着天,轻松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脸上。
他们来自安徽阜阳的同一个村子,几乎都姓李。来沪打工多年的“李家军”,以造桥为生,在一个老板手下当泥工。车票上写明的发车时间,是晚上8时30分,可下午1时30分左右,他们就进站了。
“从闵行工地赶过来,路比较远,怕耽误时间,所以就早点出发。”42岁的李飞是泥工组小组长,他介绍,全组老乡原计划腊月二十回阜阳,但工期较紧,要求在世博会开幕前一个月竣工。他们便咬咬牙,加班加点,多坚持了一个星期。
聊起世博会,李飞格外兴奋,“我们全知道世博,这是全国人民的大喜事,当然和大家都有关系。”近年来,他们奔波于多个工地,包括嘉闵高架与沪青平高速公路连接段、南浦大桥浦东主引桥顶升、浦东国际机场扩建等多项市政工程。
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世博园区建设,但李飞觉得:“在上海造桥修路,也是为世博做贡献。工地里一直挂着‘迎接世博’的横幅,每天都能看到。”
开幕时人在他乡
- 造桥工人马志飞,23岁
23岁的马志飞是“李家军”中唯一的外姓成员,也是最年轻的一个。与身边其他泥工相比,他不苟言笑,有些腼腆。直到李飞强烈推荐说,“这位小老弟最关心世博”,他才缓缓打开话匣子。
“80后”小伙马志飞,关心时事,喜欢上网,收工后常泡网吧。但一年多前,他无奈戒网。“天天起早贪黑,没时间也没精力。”
对世博的关注,却戒不掉。几个月前,他差一点就进了中国馆。
那时,马志飞在上南路的一处工地上班。有一天,听说中国馆早已主体结构封顶,他便利用每月难得的半天空闲,步行半个多小时,走到了世博园区。
“我头一回近距离看见中国馆,那气势、颜色、派头,太漂亮了……”初中文化水平的马志飞,似乎在竭力寻找更多优美的形容词,来描绘自己曾经看到的情景。他回忆,当时不由自主地迈开脚步,想看看场馆内部的模样,刚往里走了几步,便被保安请了出去。
“你知道怎么买票吗?票价贵不贵?”马志飞接连问道,看起来很想弥补去年的遗憾,“不过,估计我们和上海世博会无缘了。”
出发延期一周,但回归的日子,一天也不能推迟。年初八早上,泥工组必须准时上岗。按计划,等闵行的工程3月中旬竣工后,他们将赶往江苏常州的下一个工地。世博开幕时,马志飞和老大哥们都已不在上海。
“和许多打工的人一样,我们会在远方,一直关注世博会。”马志飞顿了顿,补充说,“还是很想亲眼去看一看中国馆。”
很喜欢阿联酋馆
- 豆制品厂工人朱红权,27岁
深色鸭舌帽下,藏着一张清秀帅气的脸庞,穿着干练、时尚,如果不是手里拎着的两个白色油漆桶,很难猜出朱红权的真实身份。
6年前,他从老家江苏徐州来沪打工,换过多份工作,目前供职于一家豆制品生产企业。
听罢朱红权的自我介绍,正打算换一个更合适的采访对象。没想到,说起世博会的话题,他突然兴奋起来,不问自答,侃侃而谈。
“我为世博出过一年力。”朱红权笑言,“去年初,我在惠南镇一家工厂的钢结构油漆车间打工,专为部分世博会场馆的钢结构大梁喷漆。从那个时候起,我就特别关心上海世博会的新闻。”
朱红权知道,世博园区有很多国家馆,造型不一,各具特色。除了中国馆之外,他唯一还叫得出名字的,是阿联酋馆,而且还能一口说出场馆外形,“像一大片流动的沙丘”。
之所以对阿联酋情有独钟,是因为他曾亲手为阿联酋馆的钢梁喷过漆,“是银灰色的”。
去年夏天合同到期,朱红权离开喷漆车间,对世博仍念念不忘。“5月份开幕时,天气不冷不热,打算带小孩来开开眼界。”这个3岁孩子的父亲,从未带家人来过上海。“我们农村人,也不懂啥叫‘旅游’,达不到那个档次,就想陪他们到上海玩玩,见识见识。”
世博会单日门票售价160元左右,朱红权觉得,“差不多相当于我两三天的工钱,像我这样的老百姓,应该可以接受。”
加班生产挖掘机
- 机械制造厂工人吴友忠,35岁
腊月二十八凌晨,回到河南新乡老家;年初四大清早,出发回上海。这个春节,吴友忠在家陪伴父母妻儿的时间,一共6天7夜。
吴友忠的心情看起来不错,尽管没法尽情享受天伦之乐,至少还拥有另一份快乐——工作忙碌而充实,收入明显增加。
即将过去的牛年,是他工作以来最忙的一年。“厂里订单多、生意好,大家都很高兴,宁愿少休息几天,多赚点工钱。”
自从3年前来到上海后,吴友忠一直在同一家企业打工。与申城数万名建筑工人相比,他没有直接参与世博园区建设或其他市政工程,但他的工作却和上海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厂一旦停工,许多建设工地都会‘瘫痪’,因为我们的拳头产品是挖掘机。”
接踵而来的挖掘机订单,正是申城世博建设如火如荼的另一个鲜明写照。在这一点上,吴友忠觉得,自己和世博会的联系更紧密了。
年初四返程,也是因为工作任务繁重。“估计要忙到世博会开幕以后,才有机会好好休息。听说上海世博会期间,厂里可能会再做一次贡献——用电高峰时,拉闸限电。”吴友忠自豪地说,“把电让给其他更需要的地方,我自己到时候也能有更多空闲,去世博园区好好看看。”
过完年全都回沪工作
在铁路上海站和长途客运总站,记者随机采访36名外来务工人员,问及“过完年是否打算回沪工作”,36人无一例外,都选择“是”。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原有的城市吸引力被多倍放大。
另一个得到全部肯定回答的问题是:“听说过世博会吗?”
虽然无人不知世博,但进一步追问:“你对世博会了解多少?”36名被访者中,21人称“基本不了解”,15人知道个别世博场馆的名称,其中仅8人能准确说出世博会召开的具体时间。
“有没有计划到世博园区实地参观?”9人表达了强烈的参与愿望,其中已买票的有1人;因工作忙或手头紧,12人不能去实地亲历世博;其他15个受访者则表示,如果有时间,会考虑。
【焦点关注】
工作虽与世博无关,却始终关心世博
不少在沪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虽与世博无关,但一直牵挂着世博。
世博让城市更美丽
李超,男,甘肃人,从事电器制造业
在许多媒体上,我经常看到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最想看的,是咱们中国馆,漂亮,大气。很想去参观,到时候只要工作抽得开身,一定会去看。
这两年,感觉世博给上海带来了很大变化,让城市更美丽。开通了好几条新的轨道交通路线,出行越来越方便,整座城市的整洁度和精神面貌都有明显改善。
带女朋友同看演出
刘涛,男,河南人,从事IT行业
我的日常工作和世博没什么关系,但一直都很关心。最近老板说,大家买世博会门票的钱,可以报销。单位吃年夜饭的抽奖环节,也会送世博门票。
我会和女朋友去世博园区参观,门票已经买好了。最想去那个飞碟一样的场馆(世博文化中心),看世界各地的精彩演出。
邀请父母共赴盛会
盛丽霞,女,江苏人,从事电子行业
昨天临走前,老板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开春后,评选优秀员工,奖励世博会门票。
我感觉,世博带给上海的最大变化,是人情味更浓了。
上海人对外地人的态度,越来越友好。工作中忙不过来,总有好心的同事帮忙;逛街时不认路,也常有热心人主动指点。
我很想去参观世博会,但估计不大可能。工作太忙,经常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老家离上海5个小时车程,就算我去不了,也要请爸爸妈妈来上海看世博。
努力工作助威世博
王亚军,男,陕西人,电焊工
在自家门口开世博会,一辈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次机会,当然想去看。不过,我在长兴岛上班,工作比较忙,去上海市区不太方便,很可能没时间到世博园区去参观。
其实,努力拼搏,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一定成绩,我想也算是为上海世博会加油助威吧。(曹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