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永久保留的“一轴四馆”之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今竣工。这是继世博轴竣工之后世博工程建设的又一个里程碑。至此,中国馆与世博轴遥相呼应,与主题馆、世博中心、以及即将竣工的演艺中心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中新社发 沈春琛 摄
中新社上海2月8日电 题:探秘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三大东方智慧
中新社记者 李佳佳
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8日正式竣工。经历了782个日夜的等待,这座凝聚了中国元素与东方智慧的建筑,似一抹飞红跃上黄浦江畔,接受世人的打量。
从2007年12月18日开工到2010年2月8日竣工,从打下第一根桩到主体结构封顶,从披上第一抹“红”到空间交付布展,中国馆“东方之冠”无论在施工、选材还是营造上,无不闪耀着“东方智慧”。
百里挑一“红外衣”
“中国馆不用‘中国红’,是交待不过去的。”得益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及其团队的“慧眼”,在经过了5次科技咨询会后,中国馆项目部和设计团队从“故宫红”中得到启发,通过对市场中上百种红色材料色样的分析,终于给“中国红”下了准确的定义:正色之红,一组多色,一脉相承,和而不同,艳丽而不失沉着。
考虑到中国馆“斗冠”造型和整体视觉效果,宋建明建议,横梁上的“中国红”应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如今再看这件“外衣”,尽管建筑外立面使用了四种颜色,但由于经过了合理布局,加上光线、环境等因素,人们一眼望去,依然是浑然一体的“中国红”。
绝艺“三斩斧”大台阶
作为中国馆的标志性景观,76级踏步、宽度达到72米的大台阶的质量与工艺堪比人民大会堂,因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整体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
承建商重拾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经由130位年逾半百的工匠纯手工的“剁斧”工艺,楞是凿出均匀、细致的纹理。据悉,运用此工艺,平均每一厘米宽度,就要斩上七刀之多;在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居然达到上万刀,以此计算,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五千四百多万刀。山东采集的原料、温岭的石匠外加上海青浦的制造,一块石材从石头变成台阶成品期间需要上百道工序,仅原始石料就相当于两个澳门馆的大小。
“新九洲清晏”造奇观
“新九洲清晏”是中国馆地区馆的屋顶花园,取意于圆明园四十景之终景“九洲清晏”,寓“河清海晏,天上升平,江山永固”。该景观以屋顶平台开阔的中心广场寓意内湖水面,以九处园林景观寓意九个岛屿,面积约2.7万平方米,在世博会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在会后则用于公共休闲活动。
中国国家馆位居“新九洲”之首,取有“和谐”、“本”、“宗”之意的“雍”命名;然后依地势与气候把中国的典型景观抽象成“田”、“泽”、“渔”、“脊”、“林”、“甸”、“壑”、“漠”八类,并为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汉字,依次给其余八个洲命名。八个洲分别种植相应类型的植物对各种地貌景观进行具体演绎,如“泽”中种植水衫等湿地植物,“漠”中种植胡杨、柽柳等沙漠植物。曲径蜿蜒于九洲之间,衔接了各种地貌景观,行走其中,华夏山河的瑰丽画卷依次展现在游人眼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