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项目设计师: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使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大明宫遗址项目设计师: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使命
2010年01月28日 16:04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和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弟子、中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同时也是本届上海世博会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保护项目”案例设计师张锦秋通上电话,已是20时30分。这时,担任陕西全国人大代表一职的她刚刚结束一天的陕西人代会议程。虽然张锦秋跟记者多次提到,只能简短通话,但是一谈起大明宫遗址保护,谈起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的大命题,她的声音又充满了力量。通话持续了45分钟。

  记者:您当时为什么会承担西安参展项目的设计,又为什么选择栖凤阁作为重现的对象?

  张锦秋:我承担这次的设计是接受了政府的委托。当时西安找到我,希望以“国家遗址保护和周边城市发展”为主题,参展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但是提供的空间有限,很难设计。我们曾经想过制造一个大明宫的模型,但是如果仅仅是模型,参观者就走不进去,无法互动。后来,我提出“以小见大”,以大明宫主殿——含元殿的一个配楼来做西安的陈列馆。历史上的大明宫配楼下面都是夯实的土结构,我们做的这个展示馆则把下部掏空做展厅,楼上设计成古色古香的休息室。大明宫的一个小小配楼都有这样宏伟的气势,更别提历史上的大明宫了。

  记者:您觉得西安选择以“大明宫遗址区保护项目”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示范意义在哪里?

  张锦秋:西安是十三朝的古都,以历史文化名城享誉世界,这也注定它的城市建设路径必然与众不同。如果历史保护和新城发展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西安则探寻了一条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带动周边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经验。

  要知道,在大明宫遗址之上,过去是西安的落后地区“道北区”,类似于上海的“棚户区”概念。没有给排水系统,也没有供电系统,人们的生活水平很低,社会秩序也比较乱。西安下了狠功夫,花了大力气把居民迁移,安置在现代化的文明社区,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环境。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西安也实现了保护遗址的前提条件,之后才能对遗址进行深入发掘。这是一个双赢的决定。考古以及对遗址的后续开发,是需要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持续努力的。现在,西安不断完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大量植树、改造周边环境,从而带动了投资,使城市的面貌得到大幅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不正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体现吗?

  记者:你怎么看待保护遗产与现代化建设?又怎么看待对仿古建筑的质疑

  张锦秋:现代化的城市更要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这是城市的使命。

  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建设的手段来更好地保护遗产。以大明宫的建设为例,我们不可能去完全复原过去的大明宫,它比故宫还大得多。且按照文物保护的规定,是不能在遗址上做建筑的。这次竣工的丹凤门,看上去似乎是复原过去的大明宫城门,其实不然。我们是给遗址做了一个壳子,等于在地基外面包了一个圈,把遗址装了进去,建筑结构与遗址边沿距离大于60厘米。建筑材料用的都是现代化的材料,而且我们不用仿唐建筑的大红柱子、灰瓦,通身采用淡棕黄色,以体现古长安城的气象和风采。

  对仿古建筑不能一概而论,还需要根据个案分析。比如丹凤门,它正坐落在西安城的中轴线上,西安火车站—丹凤门—大雁塔三点一线,正给人以古都的恢宏感。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去年,我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也曾经向国家提出建议,希望在陕西建立国家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并给予示范区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陈汶鑫)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