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交通保障方案公示(全文)(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上海世博交通保障方案公示(全文)(2)
2010年01月08日 09: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三、道路交通组织方案

  世博客流呈现距离园区越近聚集程度越高的特征,其对日常交通的影响也是越靠近园区越大,因此需要在全市不同区域实施不同的交通组织引导政策。

  1、管控区以限制小汽车出行及满足安保管理为目的,重点强化边界管理,保障入场有序。范围为浦西地区以鲁班路、中山南一路、国货路为边界,浦东地区以耀华路-浦东南路-南码头路为边界的7平方公里区域。管控区只允许持有世博通行证车辆、世博专属出租车和公交车进入。区内居民和企业车辆可按规定申领世博通行证。管控区内设置的大型停车场,专供世博专线车和团体客车等持证大巴使用,方便游客入园。

  2、缓冲区重点保障世博专线、公交、团体客车等集约化车辆快速到达园区。在缓冲区内,设置194公里的世博保障通道,其中在中环线等道路上,设置只允许世博通行证车辆通行的世博专用车道90公里;在中心城区设置只允许世博持证车辆和公交车辆通行的公交专用道104公里,并在上南路、西藏南路根据交通流潮汐情况设置可变车道,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此外,为缓解管控区设置对园区周边路网的影响,在中心城区内新增62条单行道,其中园区周边新增31条,改善园区周边道路的微循环,为到达管控区边界的车辆提供快速疏散的通道。

  3、引导区重点提高省界道口安检通行能力,并引导自驾车游客向公交转换,从远端对进入市区和世博园区的车辆进行引导和分流。一是从源头引导入沪车流,在江浙境内的进沪高速公路上,设置动态信息牌,引导入沪道口车辆分流。二是在市域高速公路和快速路上,设置导向标识,引导外省市和郊区的团体客车从浦东入园。三是结合高速公路出入口在F1赛车场、虹桥枢纽、松江设置P+R停车场,提供10000个换乘泊位,方便长三角自驾车游客停车后换乘专线车或轨道交通入园。

  四、客运交通服务方案

  为引导游客利用公交、轨道方式到达世博园区,制定“30、45、60、90”的客运交通服务目标,即力争内环以内30分钟,内外环间45分钟,外环外近郊区60分钟,远郊区90分钟到达世博园。

  1、轨道交通。11条轨道交通线中,有5条轨道交通可直达世博园区,分别是4、6、7、8、9号线。有能力承担约50%的世博客流,高峰期间每小时可满足10万游客通过轨道方式抵达园区。对部分距离园区出入口较远的轨道站点,将提供免费公交短驳服务。为确保游客离场,全网轨道交通运营结束时间不早于22:30,5条直达线路运营时间不早于24:00。

  2、世博专线。共三类:一是世博直达专线。共16条,基本覆盖本市对外枢纽和城市主要活动场所,有能力承担15%世博客流。直达专线全部到达浦东入园口,分别为上南路、后滩和白莲泾。二是世博大站专线。世博周边20条常规公交线路开设大站专线,可承担10%的世博客流。三是远郊接驳专线。在金山、奉贤、青浦和崇明等重要城镇,设置6条接驳线路,将郊区客流驳运至轨道交通7、8、9号线,通过轨道换乘直达世博园区。

  3、旅游包车。在长三角19个地级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开设世博旅游包车,直达世博园区停车场。在本市吴淞客运中心、杨浦公园、虹口体育场、火车站、上体馆、上海南站等6个旅游集散中心,灵活安排运力,满足游客参观需求。此外,依托省际旅游包车资源,组织团体客流通过旅游包车参观世博。

  4、园区水门陆上交通配套。园外共设有4个水门,其昌栈、秦皇岛路、十六铺水门仅限团客入场,东昌路水门以散客为主。夜间离园时,水门周边公交线路的运营时间适当延长。

  5、常规公交。共有90条常规公交线路可到达世博园周边。在做好日常公交服务的同时,也承担世博客流服务工作。夜间散场时,根据客流情况,适时延长运营时间,增加客流疏散速度。

  6、出租汽车服务。世博交通方案提倡公交优先和集约化出行,不鼓励游客使用出租车抵达园区。管控区内,限制社会出租车辆进入。但为满足管控区居民、企业,以及世博参展人员的用车需求,将组建4000辆世博专属出租车队,实行统一调度。为方便游客离园,21:00之后,管控区对所有出租车开放。

    ----- 世博会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