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媒体上看到一则新闻:“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认为,中国上海2010年世博会将给我国带来1.2万亿至1.5万亿元的产出效应,其中,至少有30%释放在世博展期之后。”抱着对这个问题的兴趣,7月初的一天,记者从上海南部的耀华路,赶到上海北部的国定路上海财大,在财大世博经济研究院见到了孙元欣教授。
研究瞄向世博会后期
孙元欣说,他们研究院成立5年来,为上海世博会做了多方面研究,开始主要是世博运营方面的研究,如世博门票、场馆设计、世博捐赠、保险制度等方面。第二阶段主要是上海世博会展期的外部环境和服务的研究,如上海窗口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培养、上海人形象的树立等。现在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后世博时期,主要是研究上海世博会的长期效应。
他说,世博会的长期效应是指在世博会申办、筹办、展期和展后各个阶段对于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以及国际形象提升的长期综合效应。以上海为例,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2000年开始申办,到2010年10月底世博会展期结束,历时达10年之久。世博结束后,世博效应还将长期存在。汪道涵先生曾经有这么一句话,“举办世博会6个月,将影响上海发展60年”。认识世博会长期效应,使我们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面向未来充满信心。
长期效应的主要特点
孙元欣从历史的比较中来研究世博会的长期效应。他说,自1851年英国伦敦首次举办万国博览会,世博会已有150多年历史。归纳起来,世博会长期效应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后续效应大于投资效应和需求效应。主要原因是,世博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发挥;新技术的传播和应用;世博园区的两次开发,高科技、旅游、会展、商贸等产业获得持久动力等。世博后续效应时间周期很长,至少有10到15年,之后还将影响很长时间。如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世博会投资100亿美元兴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新机场和酒店床位接待能力的提升,使旅游业成为获益最大的行业。世博会后在园区二次开发兴建了“塞维利亚科技园区”,到2004年园区产值占整个城市生产总值的12%。二是整体效应大于局部效应。特别是经济处于大转折期的世博会,对于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效应,远远大于某个行业或城市的局部效应。如,经历大萧条后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为美国人带来了新百年的期盼。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人类的进步和和谐”,对于日本关西经济区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振兴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精神遗产大于物质遗产。四是世博长期效应发挥的前提是办好世博会。
孙教授给记者看他根据资料整理的3种类型的世博会,即十分成功的、比较成功的、失败的。并根据参展者、参观者、盈亏情况等主要评价指标,归纳出来的一些典型案例。孙教授认为,从时代背景和评价指标看,他相信,上海世博会将会是一届十分成功的世博会。
上海世博将惠及百姓
孙元欣认为,上海世博会长期效应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世博会对中国城镇化方式的长期效应。孙元欣反复给记者讲解“中国城镇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和“中国城市人口年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两张走势图,并与世界平均值、世界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走势比较。他认为。1980年到2025年,我国将经历长达45年的城镇化快速增长期,从世界城镇化不发达地区上升到世界城镇化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诸多问题和困难。
第二,世博会对上海城市转型的长期效应。上海世博会的投入由三个部分组成,世博会设施建设和运营费用;参观者和参展者的费用;关联公共事业投入,含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三者合计约2900亿至3100亿元,累计最终产出诱发额约1.2至1.5万亿元。其中,至少有30%释放在世博展期之后。此外,在世博展期前完成的420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将持续改变居民的出行方式和住宅选择。而在世博期间,建设雏形的虹桥交通综合枢纽开发区、临港新城、郊区9城等,以及世博园区的两次开发,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地区。
第三,世博会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崛起的长期效应。以世博会为由,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强了综合交通网络的建设,如杭州湾大桥、高速公路网、沪杭高速铁路等。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初步实现了3小时经济圈,使得城市之间的交往更为便捷,进而为产业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南京等城市将脱颖而出。举办世博会,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崛起,并成为全球六大城市群之一。(郑红深)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