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世博园区绚烂的灯火依次熄灭,黄浦江畔的盛会在人们依依不舍中落幕。对于此届世博会的东道主而言,184天的世博之旅带来了无比丰厚的精神财富。
世博到底改变了什么?思考、回味、探求仍在延续……
管理水平提高——
刚性规矩,柔性服务
早在世博会开幕前夕,法国《巴黎人报》就刊登了一篇题为《上海:难忘的世博会》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让法国人叹为观止的是“上海世博会将是一场尚无匹敌者的规模巨大的盛会”,因为无论是世博园区的面积、参展国的数量、预计的参观人数,还是政府的投资都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但是,对于世博会的组织者而言,空前的规模也是空前的难题。在5.28平方公里,要将7000多万人次游客还有众多参展人员安排得妥妥帖帖。而且这些人还来自五大洲、四大洋,可谓“联合国”。
在世博开幕前,组织者,包括市领导都曾有种种担心,担心有人排队“加塞”、担心有人随地乱扔纸屑、担心有人踩踏草坪……但您是否注意到,在园区中并没有“禁止”、“不许”这样的字眼和标牌。并非没有违规者,但是碰到个例,“小白菜”或管理人员往往好言相劝,让人们在众目睽睽下“知耻”后自动纠正不良行为。
在园区里,无数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通过不断“扫街”,寻求人性化解决的方案。游客们疲惫了在草地上而坐,那就干脆换上人造草坪,让游客们放心地坐着休息吧;游客抄近道踩出新路,那就干脆沿着新路重新铺上石板,方便游客少绕道。
只要游客有需求,管理部门就会有动作。在世博园,每天都有新措施、新变化:园内厕所男女厕位比例为1:2,并由最初的8000余个厕位增加到1万多个,高峰时间游客等候如厕时间不超过10分钟;垃圾桶由2800组增加到8000多个;在人流集中的公共区域,增加近6万个座位,供游客休息的座位累计达到11万个;夏天酷暑中四处播撒凉意的“喷雾”已经被不少外省市“照单拷贝”……
“以人为本,跨前一步,协同作战。这是世博会留给城市管理的宝贵财富。”世博核心区指挥部副总指挥曹亚中在总结其世博会的成功经验时,念念不忘这至关重要的一点。中国馆安保人员朱宝祥说:“世博会给我们所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上了一课:我们不是朝南坐,而是做好服务。规矩是刚性的,服务则是柔性的。”
而整洁美观的环境也在世博园区外延伸,一个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也已经形成。最近,长期旅居德国的刘女士回到家乡上海,发现与二三年前相比,上海变得干净、整洁了。人行道上几乎看不到垃圾,建筑立面整修一新,空调外机也是整整齐齐的。街头绿化小品漂亮精致,原本无序的巨幅广告减少了,曾经让人头疼的黑色广告、“牛皮癣”也消失了。
文明素养提升——
乱穿马路少了排队等候多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从城市“硬件”来说,我们已不逊于许多国外大都市,但在城市“软件”,即人的素质方面,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如乱穿马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睡衣族”四处溜达,等等。曾有人认为,国人乱穿马路的陋习极难纠正,连外国人来中国也会“从众”,要短时间改变,是不可能的!
最近,记者在马路上留心观察,欣喜地发现,在十字路口遵守信号灯的行人明显增多了。在许多路口,红灯时尽管没有车辆经过,但不少市民还是自觉地站在人行道上,耐心等待绿灯。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一切,离不开长期的宣传、教育和引导,离不开交通协管员坚持不懈的劝导。从2005年5月份起,上海便开展了交通文明指数测评活动,如今已5年半之久,路口、路段的文明指数逐渐提高。同时,为提高市民的整体文明素养,上海几年前还举办了“百万家庭学礼仪”“百万职工学礼仪”“百万师生学礼仪”等活动。
在潜移默化中,市民自觉摒弃陋习,努力做到在各种环境下与他人文明相处:“睡衣族”上街的明显减少了;地铁、公交车上争先恐后抢位子已不多见;随手丢垃圾果壳、随地吐痰的也大大减少;银行排队止步一米线外;在乘坐自动扶梯时自觉“左行右立”……
世博会最大的一个收获,还是让我们学会等待并善于等待。
石油馆,9小时;沙特馆,6小时……曾几何时,人们听到这样的排队时间无不咋舌。但经过世博会的排队“洗礼”,已经见怪不怪,甚至成了常态。“不是不想走近道,看看那么多人在排,不想被‘扁’就排队吧。”有网友发帖如是评论。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文明排队,遵守秩序的理念,渗透到许多人的生活习惯中。
这样的“习惯”也不知不觉蔓延到世博园外。“原本车辆一到站,车上的人还没有下来,站台上的人已经一拥而上了。世博后这一情况明显好转,多数人自动在等待区排队,先下后上。”轨交人民广场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对此有明显感受。
不仅是甘于等待,许多人还学会了善于等待。在世博园区,许多人由于有充分的心理预期,事先做好功课,准备好书籍等“装备”,让等待显得不那么漫长,甚至成为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白领乔小姐表示,在世博经过“排队培训”后,现在她的包里总是放本书、电纸书、或I-phone等,利用一切等待的时间,抓紧学习外语、专业书等。一段时间下来,反而把平时不少零碎的时间“捡”起,多出不少“充电”时间了。
生活方式改变——
垃圾分类、低碳出行渐成时尚
在世博园区的各个角落里,有2000条特别的长椅。这些长椅是用牛奶饮料纸包装做成的,856个250毫升的包装盒,便可制成一条长1.2米、宽0.4米的世博环保长椅。
这些长椅的诞生,源自去年利乐公司、上海世博局和本报联合发起的“绿色世博·‘椅’ 我为荣”——牛奶饮料纸包装社区回收大行动。70多万上海市民参与这项活动,在半年多时间里,回收了1000多万个、113吨的纸包装。而“物资循环利用”的理念也深入千家万户。
本届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世博园区里,有国内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示范区,灯光设备大量采用节能的LED光源,园区公共交通系统采用电动汽车、超级电容汽车等清洁能源车辆,使园区内公共交通实现“零排放”……
昨天,是上海世博会闭幕的第一天,德国馆举办了可降解制服的“告别仪式”。德国馆工作人员将60件馆内讲解员穿了6个月的棉质T恤,填埋到后滩公园的泥土中。德国政府总代表施米茨介绍说,这些T恤是用环保材料制成,一旦接触到相应的细菌环境,便会被完全地分解掉,其转化成的物质可以作为土地的养分,就连衣物染料和纽扣也不会在降解过程中产生隐患。
世博园成为环保知识的大课堂。台北案例馆、万科馆展示的垃圾分类的做法,也深入人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上海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已开始将垃圾分类,使更多的可回收物得到回收利用。据市绿化市容部门的统计,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全市共清除生活垃圾10.6万吨,日均1.5万吨,而去年同期,本市日均清除垃圾1.8万吨。今年长假期间,来沪观博、旅游的人数大大高于去年,而垃圾产量却明显下降,这与市容环卫部门的努力和市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是分不开的。
多乘坐地铁、公交,多骑自行车,少开车……如今,低碳出行也成为白领的一种新时尚。世博期间,本市大力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前往园区,而多个展馆展示的骑车出行、拼车出行等案例,也给人们很多启示。
因世博而改变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诚然,城市管理水平、文明素质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因为举办一次世博会就消除所有存在的问题和陋习。但只要我们愿意改变,并积极行动,我们生活的都市定将更宜居,环境将更舒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更和谐。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