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日),是上海世博会落幕后的第一天,也是上海城市管理工作尝试推广世博经验的第一天。
“到2011年一季度,上海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物业管理招标市场;二季度,推行《上海市文明居住行为公约》;三、四季度,修订《上海市商品住房维修资金管理办法》……”市房管局物业处处长忻一鸣表示,上海物业行业要充分吸取迎博、办博中的物业服务经验,建立住宅小区综合管理长效机制。
记者从市建交委获悉,本市供排水、绿化、市容、公交、轨交、市政公路、工地管理等多个行业,都在总结世博经验,并将在第一时间“试点”,“把世博园内的城市实践各案例,推广到申城各处。”
不降“世博标准”
世博期间,由本报与市建交委、市文明办联合推出的“文明施工测评”,在上海市各区县中引发巨大反响。今年“夏令热线”期间,市民关于文明施工的投诉下降近一半。市建交委相关负责人透露,“文明施工测评”有望纳入《上海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世博标准上去了,绝不能下来。”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党委书记徐国华透露,世博会后,上海将按“重点区域”和“一般区域”实行差别化管理,“一般区域”执行标准,高于世博前普遍性管理标准,“重点区域”的标准更高。“世博会后,工地开工要多一些,但管理标准将更严格。尤其针对老百姓非常关注的‘夜间施工’问题,我们总结了世博管理经验,在‘声光尘’和‘门墙网’方面,有了多项新的措施。”
“世博标准”不下降,还体现了城市管理的多个方面。420公里的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世博会期间共运送乘客10.5亿人次、16次刷新客流纪录。
上海地铁昨天透露,“世博第一站”耀华路站应对大客流的软硬件标准,将推广到其他大客流车站,未来,申城中心城区、交通枢纽附近、大型活动周边的地铁车站,都有望采用“耀华路站标准”。
借鉴“世博案例”
偌大的世博园区,许多场馆呈现出的城市管理思路,令人耳目一新。
丹麦馆“人人骑自行车上班”的理念,将推动上海进一步发展“慢行交通”系统,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道;马德里馆的保障房建设理念,让许多人意识到,诸如太阳能等新能源技术,也能运用在上海的保障房建设中;世博园区公厕成了“排队最少的场馆”,这也让相关部门兴起了在上海一些区域试点“星级厕所”的念头……
在园区内,不少盲道由废旧轮胎铺设,使用效果良好。相关部门昨天明确表示,这一做法将推广到上海市盲道建设体系中。而许多世博场馆采用地源热泵、外遮阳技术,这也将被引入上海市的住宅建设,一些小区已开始试点。
市建交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世博园区是个大课堂,“学以致用,才能真正体现‘世博效应’。”
拷贝“世博模式”
更为重要的是,在迎博、办博的过程中,上海的城市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世博模式”。如今世博会虽然结束了,但这一整套模式,仍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
平稳应对超7000万大客流的世博交通指挥模式,成为上海市交通系统的一大收获。这一模式统筹申城水、陆、空等多种交通模式,确保了园区内外的平稳有序。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这一交通指挥模式,十分适合运用于“春运”等大客流时的交通保障。
此外,公交、轨交等密切配合,也是确保世博平稳应对大客流的关键之一。上海申通集团透露,已开始逐步推广地铁与公交、公安、武警、消防等联动指挥模式,力求形成世博后的长效机制,以应对轨道交通网络越来越多的“大客流突发”情况。
园区“垃圾不落地”的种种措施,也有望在申城部分小区试点。市绿化市容局透露,已开始对世博期间市容环境保洁模式,开展推广可行性研究,争取尽早“落地”。(晏秋秋)
参与互动(0) | 【编辑:马学玲】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