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颇具人文色彩 启发世人对未来城市思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新世博

上海世博会颇具人文色彩 启发世人对未来城市思考

2010年11月02日 15:40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被工业文明催生的世博会,在2010年的上海,有了一次颇具人文色彩的转身。它展示了人类自我修正的能力,其能量与意义不容小觑

  如果你能改变你的城市,你最希望能改变什么?

  9岁的艾莉在悉尼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没有汽车。”8岁的艾米丽在纽约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大家都骑自行车。”10岁的缇乐在约翰内斯堡回答:“我希望我的城市里能走路上学。”

  而通用汽车对未来世界的描绘是:“汽车全方位实现自动驾驶,老人、小孩和盲人都能自己开车。”

  这是上海世博会呈现的戏剧性场面,时值人类半数以上的人口寓居于城市之时,有着159年历史的世博会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举办。

  10月31日,世博会大幕落下。它启发世人对未来城市的思考,还仅仅是个开始。

  城市地球馆忧思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之一,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并且还会促进科技的更新与进步。但另一方面,城市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上海世博会城市地球馆在记下艾莉、艾米丽、缇乐的心愿之后,对人类的城市写下判词,“它是能源的掠夺者和原材料的毁灭者,城市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动植物种类灭绝等问题正在不断恶化中。”

  支撑这一判断的证据包括:“地球用了百万年的时间,将地层中的动植物遗骸,慢慢转化为煤、石油、天然气和泥炭,而人类正在把它们消耗殆尽。过去的100年间,人类使用的化石能源数量超过了过去1000年的总和。当城市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地层中的化石能源也日趋消亡”,“在夏威夷岛和加利福尼亚之间的太平洋里,积聚了很多高压涡流从沿海城市带来的垃圾,这些垃圾慢慢堆积,面积差不多有非洲大陆那么大了。”

  大约公元前5000年以后,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岸。那一刻,人类完成了从猎人和采集者到农民,最终成为市民的演化过程。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一次大跨越,足量的粮食剩余使部分人群能够脱离农业而寓居于城市之中,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市民阶层,形成了由市民组成的利益联合体——城市。

  人类文明从此进入崭新一页:城市这个庞然大物,开始同文字一样,实现着人类文化的积累和进化;人类文明的每一轮更新换代,都密切联系着城市作为文明孵化器和载体的周期性兴衰历史。

  “城市最明显的、第一位的特征在于,它们就像一个活的有机体,汲取资源,并排放废物。随着它们变得越大、越复杂,它们就越依赖于它们的周边环境,就越显示出顺应周边变化的脆弱性。它们既是我们的荣耀,也是我们的祸根。”曾担任多位英国首相顾问的牛津大学格林学院院长克里斯平·蒂克尔提出忠告,“在大自然中,我们不是唯一构成自然界的生命体。”

  这样的哲学观被柏林德立策划公司准确地表达在城市地球馆内,它以中国文化的金、木、水、火、土为不同单元,细剖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在巨大进步中留下的同样可观的阴影。

  “如今,人为的猎杀成为了物种在短时间内绝种的重大原因。城市化以及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对地球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城市地球馆举出近50年来已经灭绝的物种——墨西哥灰熊、爪哇虎、白鳍豚、金蟾蜍、呆秧鸡、也门瞪羚,作出这样的判断:“每一座新城的建立,每一次城市的扩张,却都意味着对自然的破坏。在未来的城市里,自然,可能只存在于昨天的相片里。”

  如此说来,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呢?

  中国能出口生态城市吗

  “世博会的口号从英文直接译过来,应该叫‘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北京一位资深翻译家对本刊记者说,“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那是不是说乡村就让生活不美好了呢?”

  关于世博口号,曾在2000年出任上海世博会申办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徐匡迪回忆道:“我们考虑到各国价值理念、宗教信仰不同,要想全世界都能接受,意识形态色彩太强不行。因此,最终我们选的是‘BetterCity,BetterLife’,中文翻译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口号在网上搞了个调查,得到70%多的人投票支持。”

  “有人反问:‘难道只有城市生活更美好,乡村的生活就不美好吗?’实际上,我们还确定了几个副主题,其中就包括‘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他说。

  195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人口增加了4倍多,拥有或超过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数量从2座增加到2005年的20座,其中有17座是在发展中国家。

  198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助推人类城市化水平在2007年迈过50%大关。在这场城市与乡村的空前互动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今年可望达到47%。

  “到2025年之前,中国还将有3.5亿人涌入城市。”世界自然基金会亚太区总监伊莎贝拉·路易斯,今年9月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说,“如果要搬入的3.5亿新市民沿用当今城市的消费特征和生活方式,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包括自然资源的获取、能源供应、清洁水、废物管理与空气污染。”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严重污染;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国占了16个;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年200多万个癌症死者中,有相当比例与环境污染有关;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10%左右,“能否以较低的能源需求和较少的环境污染完成较高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升级”。

  “中国比欧洲和美洲更适合建设全世界第一个真正的生态城市。”芬兰学者埃罗·帕洛海莫在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说,“生态城市是一种产品,将来可以从中国出口到其他国家。”

  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新建的住房约等于欧盟15国至2002年的建筑总量。这暗示了中国建设生态城市的巨大机会,也意味着中国的城市化模式将一如既往地对人类城市化质量施以关键性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城市会成为“中国制造”或“中国创造”吗?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