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20日电(蒋雪林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巨大损失,如今,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
带着这个疑问,记者8月20日走进上海世博会四川活动周宝钢大舞台“非遗”传习区。
8个老姐妹成都传羌绣
在宝钢大舞台“非遗”传习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面带笑容,认真地向游客讲解藏绣和羌绣的针法。
年近六旬的杨华珍相信,即使面临重重困难,藏绣和羌绣仍然有着美好的未来。她说:“地震毁了家园和土地,但只要人还在,手没残,就还有希望。”
“5·12”地震时,身在映秀的杨华珍大难不死,逃过一劫的她之后做了一名义工。她要尽其所能带领藏羌妇女进行生产自救。
“地震后,有了小孩的三、四十岁的少数民族妇女,没有文化,无法外出打工。我想成立一个编织挑花刺绣协会,让他们在不离乡土的同时,又能增加收入,同时也可以培养藏羌绣传承人。”杨华珍说道。
2009年5月12日,在中房集团等许多好心人支持下,坐落在成都文殊坊白马寺街金马巷的藏羌绣苑揭幕了。杨华珍利用这个平台,从大山里带出8位羌族老大姐。两年来,他们和杨华珍一起培训了一千多人,现有50人留在杨华珍成立的公司里从事藏羌织绣。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刺绣了,再不想办法保护就要失传了。”杨华珍说,由于从公司获得较可观的收入,不少藏羌姐妹加入到刺绣的传承队伍中。
身为藏族人的杨华珍,在传授中将藏绣和羌绣进行了融合,使这两项民族手工艺内涵变得更丰富。
中国年画村废墟上崛起
“地震中,绵竹是重灾区,中国著名的年画村——绵竹市孝德镇射箭台村、大乘村,房屋都对倒了。”四川四汇斋年画有限公司经理曾涌说,去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赴四川地震灾区视察时,走进射箭台村、大乘村,要求将村落恢复重建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绵竹市委、市政府和援建方根据指示,决定在当地大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将年画村建成一个集展示年画艺术、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的综合基地。
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倾力援建下,一个由年画村牌坊、年画广场、年画湖、民间年画艺术馆、接待中心等构成的“中国年画村”在废墟上崛起,目前,这里已经汇聚了30多家“前店后院”式年画作坊,近千人在此传承年画艺术、发展年画产业。
“这次来上海参加世博会,是绵竹年画扩大知名度的一次极好机会,也是绵竹年画走向世界的大舞台。”作为年画传承人,曾涌对绵竹年画的未来满是憧憬。
据介绍,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盛于清代,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震中“非遗”获重生
据悉,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全省上万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被毁,上千份珍贵音像资料被破坏,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11个民俗博物馆严重受损,绵竹年画传习所受到严重损毁。
据介绍,目前对于地震灾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正在进行中,文物部门认真编制了保护规划,在保护实施工作中坚持原址保护的原则,注意运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保留传统形式、传统功能,保护好羌族藏族等民族文化遗产。并在重建中,建立起一批新的博物馆来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活动。
四川文化馆官员郑翔君介绍,本次世博会,四川带来了19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蜀锦、蜀绣、羌绣、绵竹年画、成都漆器、苍溪丝毯画、江安竹簧雕刻、甘孜藏戏木刻脸谱艺术等,表演者多达40人。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季】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