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4日电 题:上海世博让古老文化“活起来”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上海世博会文莱馆本周迎来了三位“能人”,从当地远道而来的手工艺专家们,现场制作起拐杖、编织垫、篮子等,展示他们娴熟的手工技艺。
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竹条在手臂之间来回游走,人随竹动,竹随人走,不一会儿功夫,一只精美的竹篮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据介绍,在被大片热带雨林覆盖的文莱盛产各种木、藤,当地人充分发挥“靠山吃山”的精神,使得编织制作技巧成为当地文化的一大特色。此次手工艺展于8月2日至7日,每天10:00至18:00在文莱馆内举行。
无独有偶,陕西馆3日也拉开渭南活动旬序幕,不大的舞台摆上了热闹的皮影戏台,二胡、中胡齐上阵,老人们唱起了秦腔选段《沉香救母》,闻声而来的游客一时间把展馆围了个水泄不通。
携妻儿一同观看演出的陈先生在台下连连叫好,他告诉记者,别说是孩子,自己也是头一回看到这些“非遗”项目一同登台。他还为儿子买了一支有陕西地方特色的面人,“要让这个在网络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好好看看中国精深的传统文化。”
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留下了无数璀璨的艺术明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只能在博物馆昏黄的灯光下远远观望它们,或者干脆用厚厚的保险箱、档案柜尘封起来。上海世博会却给了大批“非遗”集中亮相的舞台。
国家馆、省市馆、活动周、文艺展演,世界各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都能在这里一展芳容。更有不少场馆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尘封的文物“活起来”,观众看得既新奇又自豪。
无论是中国馆多媒体的《清明上河图》、大阪馆内浮世绘剪接的“水文化”,还是泰国馆里以门神为造型的最大机器人,无不在告诉人们,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让文化遗产重新“活起来”,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并以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演绎古老城市智慧。
人类社会的发展给“非遗”注入时代的气息,而“非遗”的存在又给人们以传统文明最深根源的滋养。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赋予时代内涵,上海世博会对于文化的展示,显示出古老文化“旧曲新唱”的独到魅力。(完)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歆】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