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零碳,一走进上海世博园,参观者便时常感受各种低碳技术和产品的冲击。其实,低碳生活不一定与高科技相关。本届世博会上,呼吁回归传统与自然,向自己的“老祖宗”学习“低碳”的做法,成为不少城市案例馆努力传递的理念。
自行车的回归
在丹麦奥登赛案例馆内,新颖美观的自行车吸引着参观者。有带车斗的自行车,有可以躺在上面骑行的躺车,也有折叠后可以塞进背包的折叠车……
奥登赛的自行车专用道布满全城,红绿灯的变化时间专门根据自行车流量和时速而设计,可以让骑车者快速到达目的地。如今,奥登赛已经建成了长达550公里的自行车道网络,骑自行车出行便捷又安全,市民用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也是世界闻名的自行车城,每天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市民骑车上班或上学。约有550多万人口的丹麦拥有400多万辆自行车,人均拥有自行车率居世界前茅。
在未来的城市生活中,仅仅依靠增加城市道路供给无法解决交通难题。小汽车的增长会增添城市的热岛效应,而逐步增加地铁、常规公交、快速公交的出行比重,短途出行则提倡使用自行车、电动车等慢行工具,则能缓解交通拥堵困境。
奥登赛市的经验证明,改善自行车的出行环境并非修建自行车道那么简单,配套设施的建设也至关重要,比如舒适方便的停车场所,以及沿线设置的充气站、维修点、骑车人服务处、清洗泵站、行李寄存箱等。
摆脱对空调的依赖
穿堂风、自遮阳、自然光、天井通风……这些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世博园内重新获得关注,“老祖宗”的智慧在今天并不过时。
世博园内,唯一的乡村案例馆——宁波滕头馆没有使用空调设备,而是环绕中央一个通透开放的天井而建,四面通风,即使炎炎夏日也独享一分惬意的凉爽。屋顶上有1.5米厚的覆土,上面种植了高低错落的乔木,在建筑东面入口区的墙面也覆盖着植物。
在材料使用上,滕头馆摒弃了钢铁材料,而选择更为便宜的混凝土,并回收了50多万块旧砖瓦重新加以利用。
另一处生态案例馆——上海“沪上·生态家”案例馆内,设计者充分借用了上海传统民居的元素,针对上海本地气候的特点,因地制宜,利用中庭、呼吸窗、导风墙实现自然通风。屋面上的雨水则通过管道收集到底层的一个水池里,水池上面种上了一些浮萍植物,通过它们的根系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净化。
上海案例馆的建设则使用了15万块上海旧城改造时拆除的旧石库门砖,同时还采用了处理后的旧厂房拆迁回收的钢筋。墙体材料采用长江淤泥空心砖和粉煤灰砌块,内隔墙更是全部采用废弃材料再生建材,实现变“废”为宝。
城市主题馆展示的图片中,新加坡一幢名叫“热带环保设计大厦”的图片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大厦空间开放通透,种满绿色植物,并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雨水收集、生物沼气和太阳能,成为城市中的绿色景观,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被称为“全球最绿的环保节能大楼”。
高楼大厦里的“开心农场”
城市主题馆内的另一幅图片或许预示着未来城市生活的新趋势。在日本东京金融区大手町,一个曾被银行用作金库的写字楼地下室,如今已成为一片花果飘香的自动化农场。
在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里,人们种植了番茄、莴苣、草莓等蔬菜水果,还有花卉、草药等。设计者希望,一方面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农产品产量,改变日本农产品大部分依赖进口的现状;二是希望更多的城里人在这里学会农活,参与农业劳动。
在另一幅展示英美近年来兴起的“土食主义”浪潮的图片中,倡导者鼓励人们不买超市食品,转而在住所周边搜寻新鲜的本地食品,从而节约千里运输蔬菜的矿物燃料;同时鼓励民众自己生产一些食物,自己食用或者卖给当地政府。
其实,回归传统、尊重自然的提示在世博园内处处可见。用淘米水来刷碗浇花,洗脸洗衣的水用来冲马桶,在家尽量利用自然光,少开灯;减少使用塑料,不用吸管,不用一次性用品;离开房间时关闭电器电源,拔下插头;避免不必要包装……低碳生活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它早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胡瑶 费列娜)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