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不舍"郑和情怀" 世博馆长倾心文化交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东盟国家不舍"郑和情怀" 世博馆长倾心文化交融

2010年07月16日 00: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上海7月15日电 题:东盟国家不舍“郑和情怀” 世博馆长倾心文化“交融”

  中新社记者 张晓涛

  无论是印尼馆竖立的郑和雕像,还是马来西亚馆呈现的“峇峇娘惹”,只要走进世博园里的东南亚国家馆,总有太多中国元素跃入眼帘,无一不在提醒着参观者,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马来西亚馆屋顶四角飞翘,寓意多种文化汇聚到同一个屋檐下并存。一进门,一幅幅岁月老照片扑面而来,记述着与中国难以隔断的“峇峇娘惹”文化。

  据马来西亚馆馆长施月季介绍,当年郑和率船队下西洋,在经过马六甲时,一部分船员留在了当地定居。这些人后来与当地的妇女通婚,生下的男性后代在马来语中被称为“峇峇”,女性后代则称为“娘惹”。

  中山式的小立领,旗袍式的小开襟,加上蜡染式的印花布,其实馆长施月季本人就是马来西亚与中国文化交融的一张“活名片”,文化的交融在她的衣着上可见一斑。

  从服饰上的“混搭”说开去,施月季向记者一一介绍了马来西亚馆重点推介的亮点城市——马六甲和槟城乔治市,以及从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始,发展至今成为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峇峇娘惹”文化。

  虽然远离中国,但中国一些文化传统却在马来“落地生根”。施月季举例说,峇峇娘惹的婚俗至今与中国传统保持一致,敬茶、红包一样都不能少;饮食习惯也继承了中国传统,峇峇娘惹同样有包粽子的习俗,不过由于食材不同,娘惹粽子采用当地斑兰叶包裹,俨然成了饮食界的“混搭”鼻祖,发展至今成为独特的马来美食。

  据悉,马来西亚馆在世博期间会举办多种活动邀请参观者体验马来美食、风俗,让中国游客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地道的马来西亚风情。

  距马来西亚馆不远处的印尼馆,同样不舍“郑和情怀”。二楼通道边上竖立着一尊3米高的郑和雕像,配以详尽的图文讲述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多种从郑和时期传入印尼的模型展品,则再现了中国文化对印尼的影响。

  印尼馆长Widharma Raya Dipodiputro说,从郑和七次下西洋促进两国文明到印尼民间迄今流传的吃粽子划龙舟习俗,都印证了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源远流长。印尼展馆二楼听觉展示区中的7种不同乐器中,就包括了中国的二胡,即是最好的说明。

  同样,在谈到中国文化这个话题时,菲律宾馆馆长玛丽安•罗塞斯表示,未来两国文化的交流将越来越频繁。

  在菲律宾馆内,伸展至展厅顶部的一面如船帆造型的白色布匹,就是由从中国传入的水果凤梨制成,在当地颇受热捧。(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