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青年周:世界名校多棱镜下的中国青年(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会青年周:世界名校多棱镜下的中国青年(2)

2010年07月12日 07: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家庭美满”和“生活自由自在”成为中外青年对人生幸福的共同理解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中外青年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对外国大学生的调查中,排在第一的是“家庭美满”(41.3%);第二是“生活自由自在”(30.8%)。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同样是“家庭美满”和“生活自由自在”,分别为34.5%和31.1%。

  两份调查中,“事业成功”、“受人尊敬”、“富裕有钱”等选项的选择比例均不超过10%。

  采访中,中外学生也表达出了相似的观点。

  “德国有句老话叫‘幸福不需要金钱’。很多没什么钱的人一样可以很开心。”德国女孩纳迪恩说,我们把自由看得很重要,绝不愿失去自由。

  在叶浩堃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跟家人朋友爱人和睦相处,然后身体健康。他喜欢自由、不刻板的生活,不能忍受每天都在干同一样事情。

  家在江苏南通的澳门大学学生管梦麟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尊敬父母,对自己的夫人孩子好。买一套房子,努力工作,也要照顾家庭、照顾父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调查中差异同样明显。外国大学生把“对国家民族有贡献”当做人生最大幸福的比例只有2.5%。而在中国大学生调查中,这一选项排在第三,有16%的人选择。

  “能够把这一点当做最大幸福,说明这已经内化成为我们青年的价值观。”沈杰说。

  这一点也体现在本次调查结果中。外国大学生对“国家未来”乐观的有66.7%,对“城市生活未来”乐观的有48.2%,对“个人未来”乐观的达73.7%。

  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则显示,对“国家未来”乐观的有67.5%,对“城市生活未来”乐观的有52.4%,对“个人未来”乐观的只有58.7%。

  中国青年对个人未来的乐观程度更低,对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俊彦表示,我们用几十年就完成了别人用几百年完成的事,制度建设上会有不适应,这一点就敏感地体现在了青年的心态上。

  “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不了解青年就等于不了解这个时代。他们最能反映我们的未来。”他说。

  沈杰在他写的《“90后”:新时代变迁的风向标》中将“90后”的特点归纳为:更理性化的一代、更人本化的一代、更个性化的一代、更世俗化的一代、更娱乐化的一代。本次调查显示,85.3%的中国学生认同“90后”“更加个性化”,76.3%的人认同“90后”“更加娱乐化”,58.3%的人认同“更加人本化”,47.2%的人认同“更加世俗化”,仅38.2%的人认同“更加理性务实”。

  在“90后”的问题上,中外大学生的态度基本一致。64.7%的外国大学生承认,比起“80后”、“70后”,“90后”青年有明显的代际特征。仅14.6%的中国大学生认同,“‘90后’与‘80后’、‘70后’区别不大”。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刘俊彦,总记得小时候一日三餐玉米面加咸菜的日子。“那时候要什么都没有。‘90后’的成长环境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小生活优越,从没感受过物质的匮乏。信息化社会又让他们视野开阔、信息来源丰富。但‘90后’看到的东西虽多,却缺少生活体验的深度。”

  1987年出生的耶鲁大学心理学专业大四学生迈克尔·勒文说,他12岁时,互联网才开始流行,14岁时,手机才日渐普及。他认为“90后”的特点在于,他们对使用高科技产品更司空见惯,因为他们从差不多懂事起就已经被高科技所包围。

  1993年出生的德国女孩纳迪恩·格拉吉斯则认为“90后”和“80后”、“70后”没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更年轻的人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稍年长一些的人就要承担责任,开始品味生活的烦恼了。”

  正如一些社会学家所分析的,“90后”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时代的特征,这20年,社会正处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全面渗透的时期。互联网的发展,更加速了代与代之间的分层。“代沟”一词越来越多地挂在年轻人的嘴上。

  迈克尔·勒文是耶鲁Whiffenpoofs男生合唱团的团长。他们合唱团从今年5月初开始要在3个月内在17个国家巡演。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虽然语言、风俗各不相同,其实各国青年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在学习上都挺努力、也都爱逛街、泡吧、在餐馆聚会,也都对“世界杯”着迷。他觉得,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全世界的青年也越来越差不多,“90后”尤其相似。

  他们都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调查显示,外国大学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娱乐选秀”(43.3%),其次是“体育赛事”(33.5%),第三是“电视剧”(32.5%)。

  中国大学生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国内国际新闻”(50.0%),其次是“名人访谈”(42.9%),第三是“体育赛事”(39.6%)。娱乐选秀只占“21.2%”。

  沈杰说,比起消费娱乐文化为主导的西方青年,中国的青年显然更理性,这种理性也体现在他们选择层次的丰富性上。中国青年显然有着更为丰富和完美的心理维度。一个现代化正要起飞的民族,正需要这种心理作为支撑。

  他描述了这种“完美”的心理维度:他们既有为公奉献的一面,又有娱乐消费的一面;既注重事业成功,又注重生活自由;既生活在竞争社会,又生活在全球化的社会。每天8个小时以内,他们也许生活在这个高速竞争的无序社会里,疲于奔命;8个小时以外,他们又能进入全球化的世界里,他们可能在酒吧,和全世界的青年为每一个进球振臂欢呼。

  “这些数据就像一个很小的孔,透过这个孔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未来。”沈杰说。

  (调查设计:马明洁李涛韩妹;翻译:刘坤喆;协助调查实施:本报世博青年周报道记者组和校媒记者组)

  本报记者 黄冲 刘坤喆 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 刘畅 凌绮 胡翔宇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