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青年周:世界名校多棱镜下的中国青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会青年周:世界名校多棱镜下的中国青年

2010年07月12日 07: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博会过去的7天属于青年,中外青年在世博园里欢聚、交融、共享,并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未来的良好契机。

  7月5日~10日,中国青年报社在世博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相聚在世博园内的世界名校及国内高校的大学生为主体,共发放中文和外文问卷各400份,有208名外国大学生和212名中国大学生填答问卷,所在的学校包括: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伦敦皇家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

  在青年周闭幕之时,我们将这次调查结果公布。这些来自世界名校的“精英”的看法,并不能推及全体青年,但会成为一面特殊的多棱镜,从一些有趣的角度,映射出中国青年的部分影像,以及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外国年轻人通过‘中国制造’认识中国”

  调查显示,73.4%的外国大学生是第一次来中国。34.3%的外国大学生说将来一定会再来中国,43.3%的人说“可能会”,只有3.0%的人说“不会”。

  认为世博会在互联网时代已成“鸡肋”的论调可以歇歇了。调查表明,89.8%的外国大学生因为世博会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其中33.0%的外国大学生表示“改变很大”,56.8%的人表示“有些改变”。

  来自德国汉诺威的15岁女孩莎拉·诺普说,以前她总认为中国人不太友好,来了之后才发现,中国人非常好,和德国人一样和善。但在问卷中“最欣赏的中国人”这一题,莎拉有些犹豫,和同伴儿商量了一下,最后填上了“super-junior”。她不知道,这其实是韩国的一个流行组合。

  他们关注,但也许并不了解。华东政法大学张释文脖子上一枚小小的银色十字架,就引来一名犹他州大学学生的惊奇目光。“你们中国也可以随便信教吗?”

  这个“雷人”的问题让张释文领着这名美国男孩搬起两张大椅子,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足足讨论了一个小时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告别时,男孩的神色还带着点难以置信,他留下了联系方式,请张释文一定要给他寄去一本中文的圣经。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外国大学生会选择什么?本次民调显示,“中国制造”以32.4%的选择率毫无争议地成为首选。第二是“人口第一”(22.7%)。接下来还有:熊猫故乡(9.7%)、中国功夫(5.8%)等。

  “外国的年轻人通过‘中国制造’认识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印象。”一名社会学研究者提出。廉价、方便、种类多……“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也许还很复杂,但毕竟已进入到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再没有其他物品、人物,比“中国制造”更深入人心。

  “争先”,这是香港学生叶浩堃的最大感受。“内地人喜欢赢、喜欢抢先。看这次世博就知道,到处都是推撞、插队。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懂得谦让,不争先?”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一名新西兰女孩有些哀怨地问。她发现,自己永远也挤不上高峰期的地铁。打了一辆出租车,刚把车门打开,另一个人就“嗖”地一下钻进去,然后绝尘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她。

  在澳大利亚馆,那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不懂汉语,但有一句她们说得特别标准和流利——“慢慢来,不要急。”可这种呼吁收效甚微,队伍还是混乱而拥挤,游客们熟练地见缝插“队”。

  “助人为乐”是外国大学生对中国青年的第一评价,对中国青年的“开放度”不看好

  未来10年最有影响力的国家是哪个?“中国”和“美国”两项遥遥领先。有趣的是,对外国大学生的调查中,48.8%的人认为是“美国”,34.6%的人选择“中国”;而对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49.0%的人认为是“中国”,38.6%的人选了“美国”。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沈杰认为,从综合国力上说,中国要在10年内超越美国并不容易。但通过中国学生的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的民族情感和自信心。

  他说,中国青年身上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相连。

  本次调查中,外国大学生对中国青年的第一评价就是“助人为乐”,占54.8%。其次是“责任心”,49.0%的人认为“强”。

  对于只在中国逗留几天时间的外国大学生来说,这些印象更多来自于志愿服务同学和活动接待方的主动热情。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外国学生在评价中国青年时,都会拿“小白菜”作为例子。世博会和青年周的动员和组织,展现出了中国青年最热情、最善解人意的优点。

  在中国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中,认为“竞争意识”强的比例最高,占51.7%。其次是“个性”,43.1%的人认为“强”。

  中国大学生如何评价外国青年?调查显示,“开放度”排在第一(82.8%),其次是“自信心”(78.0%),第三是“个性”(75.9%)。

  沈杰说,中国青年之所以自我评价竞争意识强,跟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资源有关。他们对自身生存发展环境,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

  调查同时发现,中国青年的“开放度”普遍不被看好。只有34.0%的外国大学生认可中国青年开放度“高”,中国大学生自己认可这一选项的比例只有27.0%。

  在一个中外学生自由交流的活动中,上海大学大四学生刘晔,刚刚鼓起勇气加入3名犹他州大学学生的谈话,就被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吓”得打了退堂鼓:“海宝是男是女?”刘晔被问的瞠目结舌。“不是应该问问各自的兴趣、爱好、年龄才正常吗?”之后的时间,他都羞涩地站在一边,小口地吸着会场免费提供的橙汁。

  外国学生在这种场合显然要自如得多。之前谈过话的犹他州大学学生,后来还跑过来送给刘晔一枚学校徽章。美国男生戴夫填完问卷以后,又在背面信手画了一张戴着礼帽、叼着一支烟的男人像。“Anyone(随便是谁).”戴夫说,他想画画,就画了。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沟通的最大障碍并不在于语言。经过几天的交流,不少外国学生都惊讶:“你们中国人怎么英语都说得那么好?”

  “中国青年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却没有一种舒展的方式去把这种愿望释放出来。”沈杰说,所谓舒展的方式,就是跨越人格的障碍,把交往的对象想象得平等,没有防范,更透明。

  沈杰提醒,我们现在都强调社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却没有建立心理的现代化。我们的内敛、防御性心态非常明显。社会的发展,也包括精神人格的培养。青年一代,更需要建设自己的内心。

  在中国大学生的调查中,当问到是否会和这次认识的外国大学生保持联系,52.8%的人表示“会”,12.7%的人表示“不会”,34.4%的人表示“不知道”。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