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涌动未来住宅灵感源泉 高科技支撑低碳环保——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世博会

世博园涌动未来住宅灵感源泉 高科技支撑低碳环保

2010年07月09日 11: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德国汉堡小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住宅是凝固的生活态度。世博园区的主角不仅仅是展馆、建筑,各种建筑、展馆凝结着世博会所展示的科技与文化成果,反映着人类社会所思考和前瞻的理念。

  在世博园里,人们通过对生活态度、理念的思考和畅想,描绘出一幅未来舒适住宅与怡人家居的美妙画卷。在画卷里,21世纪的住宅、居家新思潮――节能、环保、绿色、和谐,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在这股热潮中,我们不仅对高科技的手段所能实现的高品质生活大开眼界,更深深感到,比技术更重要的,是理念。

  世博园集中很多未来宜居场馆

  本届世博会展馆吸引了很多建筑和住宅规划、设计师的目光,他们感受世博的同时,也在感受中国住宅未来的发展方向。

  “回国后,我对国内如火如荼的房地产市场印象深刻,而且惊叹于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时间完成的技术上的演进,国内只用几年的时间就达到了。这几年新建的住宅从类型、风格上,也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一位海外归来的设计师如是说。

  透过现在市场上的滚滚硝烟,试想一下待尘埃落定之时,真正有生命力的住宅类型会是哪些?郑州交通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张道勇等业内专家早就撰文指出,假设中国的经济能持续增长,私人用车率逐年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今后的住宅一级市场将更多的是为满足有房户“住得更好”的需要。

  将来我们在一个怎样的空间里享受专属于自己的居家生活呢?会是2020年的“零排放”小镇?还是汉堡之家的“被动房”和“智慧树”?又抑或是生态建筑的沪上生态家?

  在世博园的浦西D、E片区,集中着很多透射着未来宜居的场馆。

  走进英国“零碳馆”,记者看到了国内第一栋零二氧化碳排放的公共建筑。在“零碳馆”屋顶上,有22个彩色风帽,随着风向灵活地转动,通过这一设计,新鲜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每个房间,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在“零碳馆”里,“空调”也不需要耗电,因为用的是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做成的天然“空调”。 

  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北端,有一座名叫“汉堡之家”的奇特建筑,能耗只有普通房子的1/10,室内没有空调和暖气设备,却能够一年四季保持25°C恒温。各种独具匠心的节能设施和周密严谨的设计方案,使它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被动房”。

  上海的“沪上 生态家”无疑是最具有世博会东道主特色的低碳建筑,其充分融合了传统生态手法,集成应用了“节能减排、资源回用、环境宜居、智能高效”等四大领域的低成本适用技术,生动诠释了最佳实践的生态环保理念。 

  建筑只是住宅的一部分,花园、绿地等这些自然宜居的环境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在这一点上,世博园浦东片区的低碳绿色场馆为我们提供了漂亮的范本。

  在英国馆开放的“城市公园”中,自然元素转化为市民们能够融入的玩赏的场景:儿童在小水塘边戏耍,风景与人融为一体;公园的绿地给人心旷神怡的自然享受;寂静的湖面给人更多静思冥想的空间,充分将户外大自然种种要素囊括其中。另外,馆内也充分体现了“低碳”的概念:那六万根亚克力杆,既是种子的储存装置,也造就了独特的场馆外形,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传送能量,将吸收的光能传送到室内,为室内的电器提供能源。同时,英国馆的所有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将为零。

  法国馆则是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不仅为城市环境增添了勃勃生机,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减缓噪声污染,降低建筑物吸收的太阳辐射,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高科技支撑低碳环保

  在我们梦想的未来家居生活中,满足需求的建筑功能将更加丰富,并承载着低排放和环保节能的使命,这便决定了高科技的低碳环保技术成为我们住宅建筑的主角。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建筑物为了确保可靠的照明、供暖和制冷,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消耗了全球40%的能源,排放了21%的温室气体。然而,通过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完全有可能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即使是最简单的技术,例如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和节能灯,也能大幅提高建筑物的能效。一套全面的楼宇环保建筑解决方案和产品,其中包括配电、楼宇自控、设施管理、安防、消防和照明解决方案等,致力于建设更加安全、舒适、经济和高效的现代楼宇。

  在德国“汉堡之家”馆,记者看到,其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使之成为供热、供冷和电力的额外能源,而智能楼宇技术、建筑紧凑的体积和具有良好气密性的外墙等,也是大幅降低能耗的关键所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整幢建筑几乎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这些节能环保效果的背后,是该馆白金赞助商西门子完整的楼宇解决方案――这套楼宇控制系统通过对照明和电动窗帘的智能化控制,实现了对自然光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而有效降低40%以上的能耗。这套楼宇自控系统还能够防止热量流失,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流通,使得室内几乎没有灰尘――这些都促使运营和劳动力成本降低了大约50%。  

  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英国“零碳馆”案例则是通过高科技手段综合利用了三种核心能源。“零碳馆”馆长陈硕说,这种新型建筑主要依靠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三种核心能源,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为可持续建筑创造了新的标准。据悉,“零碳馆”建筑顶部拥有众多随风转动的五彩“风帽”,“风帽”利用温压和风压将新鲜空气送入建筑内部,并将室内空气排出。在通风过程中,建筑同时可利用太阳能和“江水源”系统对进入室内的空气进行除湿和降温,在这个有机循环的能源系统中,60%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光伏板,40%则靠蓄电池储存能量,基本可以自给自足。“零碳馆”所需的电能和热能,还可以通过“生物能热电联产系统”对餐厅内各种有机废弃物、一次性餐具等降解而获得,降解完成后,最终余下的“产品”,还能用作生物肥,实现变废为宝。场馆墙体表面附着的特殊荧光涂料,可将建筑白天储存的太阳能量在夜间转换为荧光释放,减少照明能耗,使展馆成为会发光的房子。“零碳馆”还可以通过屋顶收集雨水,用来冲洗马桶或灌溉植物,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

  原型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沪上 生态家”案例也毫不逊色。该建筑的一大优点是高效利用自然热能。记者看到,建筑屋顶上装有巨大的太阳能光热设备,它可以为整幢楼提供能源。地源热泵墙上铺满的蓝色小管是利用浅层地热能调节整幢建筑温度的地源热泵,通过管中流动的溶液将地下土壤中的温度带上来,使室内温度上升,功能堪比中央空调。据了解,“沪上 生态家”作为惟一代表上海参展的实物展示案例,运用了70%的既有成熟技术和30%的未来前瞻技术来体现低碳生态建筑的技术亮点。有望成为引领未来居住建筑发展的风向标。

  理念比技术更重要

  “理念比技术更重要”,这是一位建筑与环境系的学生在参观世博会后最大的感触。“其实低能耗的实现方法有很多种,不光有依赖昂贵的高科技的,也有很多是通过结构与细节来实现的,只要有一个先进的理念,围绕这个理念,可以把一切能用到的技术统一到一起。”伦敦“零碳馆”馆长陈硕告诉媒体,节能建筑的成本并不高,根据在中国的采购成本,每平方米大致投入1200元,就可实现一个社区的零碳排放。

  如何做到低成本环保呢?世博展馆各出奇招

  在世博浦西园区的“汉堡之家”,从9时到17时半的12小时运营过程中,大门并不敞开,但只要走到门前,自会有工作人员为你开门。因为尽量减少大门开关次数,是保证“被动房”无需空调和暖气就能维持25摄氏度四季恒温的一个诀窍。平时为了切断与外界的“热交换”,游客进入参观时,工作人员都要先把外面第一道门关上后,再打开第二道门;建筑屋顶还有厚达18厘米的隔热墙;外墙的红砖也并非普通墙砖,其烧制方法十分特殊,能提供很好的隔热效果;而看似普通的窗户更有门道,每一扇都是汉堡“被动房研究所”认证过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三层玻璃,隔温效果非常好,窗外还配有防热辐层和可移动的网状遮阳板。

  为了考虑到这个密闭小屋的空气流通和热量回收,“汉堡之家”的屋面安装了中央通风设备,为楼内所有房间提供经过加热或制冷的除湿新风。而且,这个通风设备还带有热回收功能,夏天提供新鲜空气的同时回收屋内产生的热量,回收率至少可达90%。据设计师克里斯蒂娜 鲁姆舒瑟尔介绍,能量一部分来自于地下深达35米处的热泵装置。夏季,外部抽入的热空气在输入房屋之前,经过地下恒温的热泵“处理”,而后通过各楼层楼板里埋着的管道系统向屋内提供;冬季,外部抽入的冷空气,同理经热泵“处理”后向屋内提供。而其余能量,主要来自于阳光以及建筑里的人与室内电器。除了每个人、每盏灯的热量都会被保存之外,屋顶还装有太阳能光伏设备,面积为450平方米,可提供建筑运营所需电能的80%左右。而一整年,“汉堡之家”每平方米平均仅耗电50千瓦时,比汉堡现有的最节能的“被动房”还要节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汉堡之家”控制参观人数,原则上每天参观人数不超过200人,也是出于恒温的考虑。

  “低碳,可以通过建筑本身来实现。”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在“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上也提出这样观点。他认为,并不是所有低碳都要用现代科技,建筑本身就能实现低碳的目标。以中国馆为例:“东方之冠”斗拱形象,不仅象征天下粮仓,展示着泱泱大国威武之态,实际上还兼顾着冬暖夏凉的环保功能――这个斗拱层叠架空,冬天每天有六个半小时太阳可以照射进去,而到了夏天,却一点阳光也进不去,可以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增加参观者的舒适度。“因地、因气候制宜,利用建筑空间布局,大多可解决功能和环保问题,中国古代建筑,处处体现出低碳智慧。”何镜堂说,建筑最重要的不是外形而是理念,须结合当地地形、环境形成独特的外形。因此,“低碳建筑”自然不能“照搬照抄”。例如,广东潮湿闷热,而北京需防风沙,环境不同,建筑所需的功能也自然不一样。

  本届世博会上,使用新型建筑材料的场馆不胜枚举,每个场馆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世博会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