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要严格禁止银行资金继续无限度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做到真实的紧缩银根。如果继续容忍那种铤而走险式的大肆放贷,脆弱不堪的银行系统很快就会被摧毁。
上周四,中央银行发布了2006年度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其间一栏不起眼的关于“房地产失常波动造成潜在金融风险”的标注显示,2005年年末,中国境内16家商业银行总共提供房地产企业贷款10291亿元,不良贷款余额虽然比上年减少182亿元,但仍有916亿元;去年末,16家商业银行总共提供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余额为2025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贷款余额518亿元,比上年增加18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55%,比上年上升0.75%。
住房贷款额度与不良率几乎是呈同步并进式增长的,也就是说,超过两年的紧缩银根政策无济于事,许多商业银行都未被有效管束。银行的资金仍然源源不断地向房地产市场注入,一些项目、一些购买机构或个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来自银行的资金支持。在此情况下,除了自住房需求会争先恐后地寻求释放,相当数量的投资、投机需求也必然会继续存在。有鉴于贷款不良率的上升,甚至可能还存在一种可怕的状况,即后两类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寻求到银行资金的帮助。
问题是,在调控趋紧的过程中,投资、投机类需求、以及一些第一还款来源性质不明的借款项目,何以能够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
当然不难解释。其一,作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利益主体,各大商业银行已经深陷市场不能自拔(也即被市场套牢)。为了保证自身不受金融风险困扰,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市场稳定,至少使之不至于迅速崩溃。此时银行不可能切断与房地产市场的往来,或断然加剧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只能不间断地注入资金,使市场得以存续。借助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自救,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收回业已套牢在市场中的资金。
其二,商业银行有其经营原则或底线,他们需要巩固和拓宽信贷投放渠道和投放规模、保持自身的业绩增长,而不是促使其下滑或萎缩。他们手里握着大笔资金,有着急切出借的投资(甚至可以说是投机)意愿和冲动。
在调控政策和业绩增长二者之间,若没有一套严格的惩戒机制迫使他们必须遵从国家政策(目前的确还没有这种机制出台),他们甚至可以完全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由此可以看到,自去年开始,中央银行的几次利率调升和信贷首付成数调整已令许多基层银行的业务部门抱怨不已,认为这些政策无端削减了他们的业务量,导致一部分客户流失。这种埋怨预示着顶风作案、违规放贷会持续。
需要说明,银行不间断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投入,其结果只会不断加剧自身的信贷风险和隐患,助长贷款不良率对脆弱的银行系统的侵蚀能力;另一方面,这还会无形中撬动房地产市场的矛盾,比如由于信贷资金对多种性质不明需求的支撑,房价攀升幅度会一直稳步向上,供需失衡的市场局面将进一步扭曲。
中央银行自己也明白,房价高涨幅和信贷规模拉大使银行系统面临着严峻威胁,由此导致的房地产市场调整会影响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造成负面作用;房产价格下跌则会冲击银行持有的房产抵押价格,致使呆坏账丛生。
当务之急,是要严格禁止银行资金继续无限度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在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调控准则下,提高信贷资金的投放质量,健全贷款项目资质审查和风险预警机制,要做到真实的紧缩银根。如果继续容忍那种铤而走险式的大肆放贷,脆弱不堪的银行系统很快就会被摧毁。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章剑锋 厦门大学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