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庆市已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机制”列入全国的试点计划,即将上报国务院审批。此举意味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农村“小产权房”问题,有望在一省范围内“破冰”。这是记者昨日从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处了解到的。
另外,今年20万有固定工作和住房的重庆籍农民工,主动腾退家乡土地后,将获得重庆城市户口,享受城市人的社保和教育资源。
在耕地、粮食不减少情况下尝试城乡建设用地置换
去年,重庆和成都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省级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目前,重庆示范区的试点规划已经制定完成,即将报国务院审批。据杨庆育透露,试点规划在处理农村土地问题上将有突破性举措,尤其是城里人能否到农村买房、农村能否自建可以在市场上销售的“小产权房”等问题,规划明确提出:在农村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的情况下,尝试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置换。杨庆育解释说,农村的土地分为耕地和宅基地,在重庆的试点规划中,鼓励城市经济下乡对耕地进行产业化经营,农民的耕地经营权也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心对城市人招标;同时,政府支持农民把宅基地进行集中建设,在农村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的情况下,尝试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置换。
“这个计划还要经过国务院的审批,但我们希望国家能够在试点区进行尝试,这次重庆代表团也特别提出了议案,希望国家给试点区域地方政府一定的超越现行规章的权力。”杨庆育说。
20万重庆籍农民工满足条件可获得城市户口
只要是在城里打工的重庆籍农民工,有固定的住房和工作,自愿腾退家乡的土地,重庆市将给他们办理城市户口,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保、医疗和教育资源。
按照计划,重庆市将打破过去的城乡二元划分,按照三大群体(农民工、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分类进行统计,推动三级城镇群分级吸纳流动人口,同时配套推进六个方面(户籍、社保、土地使用、财政、金融、行政管理)的相关改革,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制度框架。据了解,从去年开始,重庆九龙、江北等区县已经开始试点农民工自愿在城市落户,今年重庆将把该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开,预计今年该市将有20万农民工在工作地获得户口。
农民工腾退耕地将作规模化经营
与以往因为国家建设占地引发的“农转非”不同,重庆市农民工腾退的土地仍归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将土地的经营权重新规划,可以用于规模经营。杨庆育举例说,如果目前重庆市内的800万农民工腾退土地,农村人均耕地将增加一倍,这将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刘砥砺)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