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以来,市政府每年安排5.8亿元专项资金,定向用于旧城内危楼、危房解危排险工作,至今已经解决了2.7万户居民的居住安全隐患问题。同时,今后五年,本市还将筹建15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和1500万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
人口疏散转向“申请式”
市建委住房保障办副主任李西燕说,旧城人口疏散要坚持居民自愿原则,由原来的“拆迁式疏散”,改为“申请式疏散”。愿意迁出原居住房屋的,政府提供多种安置方式,符合保障住房供应条件的居民,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优先审核供应。“比如,在崇文区草厂三到十条地区,愿意自愿搬走的政府安排了弘善地区的房源,不愿搬走的,政府出钱帮居民修房改善条件,来去都可以自由选择。”
对于居民外迁腾退后的原房,李西燕说,如果是外迁比例不大的院落,将对正式房进行修缮改造,适当拆除院内的违法自建房,并将腾空房屋进行改造后,作为厨房使用,有条件的还可以改造成厕所。“对于外迁比例比较大的院落,除了拿出一部分房屋改造成厨房、厕所外,还可以集中安置其他院落留住的居民,并适当扩大居住面积。”
“微循环”让旧城换新颜
2004年以后,随着北京旧城整体保护力度的加大,各区积极开展了以院落微循环改造、街巷胡同环境整治、文保区试点为代表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旧城保护、整治工作新实践,坚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保护古都风貌并重的原则。例如,东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区平房院落、简易楼和中式楼进行了调查,建立了平房区基础数据库。确定了以“微循环”方式实施平房院落修缮改造工作思路并启动了试点,为旧城区“微循环”保护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市建委副主任张家明说,微循环改造的工作程序是:居民提出改造申请→街道办事处组织集体签名→实施主体提出安置方案→街道办事处组织居民讨论→反馈意见给实施主体→实施单位修改安置方案→与全体居民达成安置协议→组织居民搬迁。
年底前万户改善居住条件
据市建委副主任张家明介绍,目前城四区正在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房屋修缮和市政改造工作,对旧城内44条胡同、1474个院落进行改造,涉及居民1万户。“这次改造将在2008年底完成,并达到相关验收标准。”
通过危改,这些地区居民原来户均住房面积仅20多平方米甚至10来平方米,拆迁安置后达到了户均60平方米以上;特别是居住在破旧危险房屋的居民,由原来居住在没有上下水、没有燃气的危险房屋搬进了成套住宅,享受到了现代居住文明。”
再建3000万平米保障房
据市规划委委员曹跃进介绍,为确保所有被拆迁群众得到妥善安置,所有拆迁项目在启动拆迁前都必须准备好适量的拆迁安置房源。自2005年至今,北京市已经为各项基础设施、环境整治工程拆迁等提供了约37000套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330多万平方米。
按照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今后五年,本市将筹建15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和1500万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这些住房建设项目的拆迁,构成本市房屋拆迁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些保障性或者政策性住房,也是本市重要的拆迁安置房源供应渠道。(记者 王萍)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