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房地产商拼命囤地已经成为当前的奇景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储备竟然达到45平方公里。而万科的土地储备也超过1500万平方米、新世界的土地储备为1753万平方米、越秀投资土地储备达600万平方米、华润置地土地储备量达到819.9万平方米、富力地产土地储备量约为2092万平方米。
问题是,我国有非常完备的土地政策,并且从2004年开始,如果房地产商不严格按照土地政策获得土地,或者获得土地以后不加开发,都要受到处罚甚至收回土地的。国土部开展的土地执法百日活动也正在进行之中。那么这些房地产商囤地如此巨大,在时间期限内都能消化开发吗?如果没有及时开发,有关部门是如何监督、如何处罚的呢?
大众评判台
赵文斌:没听说过查处
一个天下人都明白的道理是:现在囤地就是囤钱。但是对待囤地和开发期限的问题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但为何规定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呢?如果在其他问题上执行尚有难度,可土地是藏不得掖不住的,为何几乎没有听到过查处呢?
戴思晨:无奈的选择
房地产商囤地应该说也是无奈的选择。在目前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土地就是房地产商的竞争力,有了土地就可以融资,不管是通过银行还是金融证券市场。
向海蓝:严加查处
我觉得这些大量囤积土地的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了房地产市场的正常运行,对房价的走高有着很大的作用力。一定要严肃查处这些屯地的房地产商是否能够执行土地使用期限,如果逾期未开发就一定要按章惩处。
励俊:还地于民
房地产企业的囤地行为是房产价格高涨的根本原因。囤地企业还通过近年来少量的土地拍卖,推高土地价格,赚取惊人的利润。所以囤地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与落实,还地于民。
◆沸点特稿
“囤地”恶瘤须根除
苏 越
“地王”们的大量囤地,必然造成名义上有相当数量土地供给了市场的假象,而其实这些土地并未得到及时的开发。这就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紧张,房价地价“蒸蒸日上”。所以笔者呼吁必须尽早根除这个恶瘤。
要切除恶瘤,最有效的动作是切除其根源。让我们且看房地产商为什么囤地、为什么能囤地。
首先,在人口日益膨胀的现代,土地成了人尽皆知的稀缺性资源。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是由各级政府在处置。问题在于,各级地方政府应“以民为本”,而非以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为本。
其次,由于是稀缺资源,所以囤地必能获厚利。是暴利在驱动房地产企业纷纷大量购置土地。从这一点看那些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也无可厚非。但他们应该遵守政策法规。事实上,有关部门早在1999年就出台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明确规定“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1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20%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2年未动工开发时,可以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房地产企业往往能够“下有对策”,制造各种理由来拖延开发期。在这一点上,《办法》还需要更细致、更有针对性。而执行也是一个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
第三,这两年中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让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拥有了大量廉价的囤地资金。有关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9月,内地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金额首次跃过1000亿元大关。地产上市公司增发“成灾”。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巨额资金“唾手可得”,那么他们何不 “囤地居奇”呢?
第四,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目前实行的“成片土地宗数少、规模大”的供地方式存在瑕疵,它客观上导致了地王们“不得不囤地”。这一点被地产名嘴任志强称为 “政策性囤地”。他在博客上说,“当一个企业拿到了大块的土地,如长沙市92亿元的几千亩土地,这个企业再有实力也不可能将这几千亩土地同时开工建设、同时投放市场。无形中这几千亩土地在政府而言供给了市场,对市场而言看不到房子的供给量,对企业而言要分期规划、分期建设,可以慢慢等待土地的升值。”可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块土地一次性供给的政策,为开发商提供了土地囤积和捂盘惜售的游戏规则。
综上所述,我认为,“囤地”恶瘤的产生,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方式、对闲置土地惩罚细则以及执行力度上存在的严重不足有关,而房地产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潮也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凌建平 郝匀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