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年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广州目前全市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18.87平方米,比1986年的7.11平方米提高2.65倍。记者昨日从广州市房改办了解到,广州市今年包括廉租住房、新社区在内的政府保障型住房开工建筑面积达194.1万平方米,将提供住房2.35万套。
5643户双特困户年底前住新房
“现在住的房子宽敞得多,而且我上班和女儿上学都不用坐车了!”2005年初,作为广州市第一户享受到租赁住房补贴的双特困户人家,戚阿姨和女儿住进了位于越秀区都府路、面积29平方米的两房一厅。而此之前,戚阿姨母女一直同另外三兄弟挤在榨粉街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母女俩住的房间仅8平方米。
今年年底前,全市5643户像戚阿姨这样的双特困户,能够全部解决住房问题。据广州市房改办住建办易松翠副主任介绍,广州去年已超额完成规划确定的政府保障型住房建设计划:廉租住房、新社区开工建筑面积61.32万平方米,提供住房7633套,部队和单位自建经济适用房19万平方米。去年启动的新社区建设项目,将分别于2007年、2008年建成和陆续交付使用,并在今年底前全部解决统计在册的5643户人均居住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双特困户的住房问题。
据悉,广州市自1986年起启动建设解困房工作,至2005年底止,全市共竣工经济适用住房(含解困房、安居房)229.42万平方米,共筹建了云苑、沙路村、同德、大塘、棠下五个解困、安居、经济适用住房小区,解决了3万多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惠及人口10多万,较好地解决了人均居住面积5平方米以下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金沙洲新社区10月交付超6千套住房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几十台机器同时运作,占地18.8万平方米的金沙洲新社区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
“我们总共有1200人同时投入这个项目的建设,目前已经在进行基础阶段的收尾工作,今年10月份会把6000多套住房建好交付。”金沙洲新社区的监理负责人、珠江监理代建部项目经理骆卫东这样告诉记者。
金沙洲新社区是新建的政府保障型住房之一,广州市今年包括廉租住房、新社区在内的政府保障型住房开工建筑面积达194.1万平方米,将提供住房2.35万套。其中白云区同德小区、海珠区大塘小区和白云区金沙洲地块正在建设中,天河区泰安花园、海珠区万松园和荔湾区党恩新街地块正在办理工程建设手续,白云区同德小区和海珠区大塘小区新社区于今年年底前竣工。
包括今年底竣工的新社区项目在内的新社区住房,除了廉租房外还将兼顾经济适用房的功能,部分将用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及城市建设和危破房改造项目被拆迁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其销售价格将经过物价部门的审核,利润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的有关规定,不超过开发成本前4项费用之和的3%。
12.43亿补贴用于购买自住房
除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的保障机制外,广州市的住房保障机制还包括面向广大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货币补贴等普遍性住房保障。
据广州市房改办住建办的统计,从1998年广州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试行住房货币分配。到今年2月底止,全市共有2008个单位(机关单位425个、事业单位977个、企业606个)、146090名职工实行了住房货币分配,累计归集住房补贴32.98亿元。历年累计153058人次支取了住房补贴20.53亿元,其中有105747人次支取住房补贴12.43亿元用于购买自住房。
此外,广州市自1992年开始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有2万多个单位、177万人参加了住房公积金缴存,住房公积金累计归集额达631亿元,全市共向11万户职工发放了个人公积金住房抵押贷款199亿元,支持购房面积达870多万平方米。
广州市房改办住建办表示,自2000年以来,广州基本实现了住房实物分配体制向住房货币分配体制的转变。自1999年2月至今,已有73362套已购公有住房上市,补交土地出让金、公摊面积价款及标准价增值额约1.89亿元。
廉租保障线8年“三级跳”
据了解,广州市从1998年开始建立廉租住房保障制度至今,对双特困户的住房困难认定标准已经实现了“三级跳”:1998年家庭人均居住面积5㎡以下,2004年人均7㎡以下,2006年再次调高为人均不足10㎡。
广州市房改办住建办提供的数据显示,至2003年底,广州市共推出7期廉租房,解决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广州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的1041户双特困户的住房困难。2004年底,广州市政府将双特困户的认定标准从5平方米以下扩大到7平方米以下,至2006年底,市政府累计安置双特困户4883户。去年,根据保障对象的收入和住房状况的变化,市政府再次将双特困户的认定标准从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以下提高到10平方米以下,并实现廉租住房制度日常化,发现一户解决一户,使廉租住房制度覆盖更多的最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成小珍 欧阳永晟 周方 邱创泓 穗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