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烂尾楼的大面积“复活”,只是全国楼市的冰山一角。在北京和上海,烂尾楼重生记上演得更加频繁:北京“最大烂尾楼”森豪公寓在2002年停工后于2009年重新开工,并更名为“朝阳首府”后高价上市;上海“第一烂尾楼”东海广场一期写字楼被SOHO中国以24.5亿元拿下,每平方米购买成本超过3万元……在价格上涨的同时,两地的烂尾楼项目资源正日益稀缺。相比之前的楼市“回暖”,这次楼市“复苏”似乎来得更疯狂。
今年3月,上海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令浦东新区已停工14年的 “中国金融大厦”续建。这个浦东外高桥地区的最后一栋烂尾楼,有可能成为上海最后一批烂尾楼。
“楼市太好了,连烂尾楼也卖断货了!”经常接触大宗房地产交易的上海千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承健昨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道。很多昔日从事烂尾楼买卖中介业务的经纪人都表示,上海烂尾楼如今几乎“绝迹”,已经成为市场上的稀罕物。
此前,上海虽然经历过2004年、2007年两轮房地产牛市,但是烂尾楼却从未 “脱销”过。如今突然销声匿迹,或可说明2009年以来楼市“复苏”比前两次更疯狂。
曾经遍布上海
和其他城市一样,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曾令上海遍布“烂尾”楼,不仅南京路、徐家汇等中央商务区存在大量的烂尾楼项目,连普陀、闵行、外高桥甚至松江这些居民区、工业区,烂尾楼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2006年由于房地产宏观调控,市场又新增了部分烂尾楼,如位于南汇的沈默荷兰园因为开发商老板挪用资金而 “烂尾”,另一家科维大厦也因为类似的原因而发生二次“烂尾”。
2008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和全球性金融危机,又令上海一些项目差一点“烂尾”。当时活跃在二手市场的在建项目至少有六七个,另有多个项目以高达10%以上的年利率寻找贷款资金。
实际上,从2002年开始,上海的烂尾楼已逐渐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当时在黄浦区陆家浜路一带有很多由烂尾楼改造成的酒店式服务公寓,面积虽小,单价也不便宜,但因总价低受到年轻人和投资客的青睐,往往一开盘就很快卖完。
一些开发商嗅到了烂尾楼的商机,由此成为复活烂尾楼的专家。从浦东金桥到上海的徐家汇一带,办公类的烂尾楼开始被改造成小户型的酒店式公寓出售。而在产权式办公楼兴起以后,长寿路一带的烂尾楼又成为发展产权式办公楼最好的资源。
虽然当时烂尾楼因为资金周转期短、项目收益率高成为很多纯投资型企业青睐的重头,但是由于新的烂尾楼不断出现,上海的烂尾楼资源并没有因大量“重生”而枯竭。然而,在2009年年末、2010年年初,上海的烂尾楼项目突然“销声匿迹”了。
烂尾楼专家无楼可改
论包装烂尾楼,中华企业算是房地产行业经验最丰富的开发商。这个上海本地的地产龙头上市企业,曾经在过去几年时间连续购买、包装、销售了多个烂尾楼项目,并在短时间内迅速获利。
仅2008至2009年,中华企业就包装、销售了三个烂尾楼——张扬路上的福禧大厦、改名为华宁国际广场的洛克双喜公寓以及静安寺万泰大厦。以福禧大厦为例,中华企业仅持有该项目一年半时间,从买入到卖出,净赚了1.4亿。
但是,拥有如此多资源的中华企业,现在正面临无楼可改的局面。中华企业销售经理戴正芳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上海楼市的烂尾楼非常少,几乎看不到了。
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说,去年疯狂入市的各类投资开发机构几乎将上海的烂尾楼一扫而光了,目前剩下的要么产权债务无法剖析,要么已无法包装出售。
由于烂尾楼供应稀缺,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维斯、中原地产等从事大宗房地产买卖业务的中介公司已鲜有触及烂尾楼业务,各家地产机构的研究部门甚至已不研究烂尾楼。活跃在银行、房产、证券、媒体等多个领域的“地产掮客”无奈地表示,虽然有很多投资商想买烂尾楼,但问题是现在找不到烂尾楼可买。
首个创立专业烂尾楼收购基金的温州人林阿信也表示,近期没有在上海包装新的烂尾楼项目。他告诉记者,上海烂尾楼还是有的,不过由于价格原因不敢轻易下手,他现在购买烂尾楼的方针是 “不强求”,等到“价格合适”了再去谈。
事实上,上海烂尾楼的收购代价的确不菲。SOHO中国去年收购有 “上海第一烂尾楼”之称的东海广场一期写字楼部分,付出的代价为24.5亿元。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不超过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平均购买成本超过3万元。
林阿信说,上海烂尾楼迟早还会再有,不过要等新一轮国家宏观调控。只要国家把银根收紧了,新的烂尾楼也就出现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