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保障性住房影响经济增长”?
◆李庆云(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中国还没有确立适合自身国情的基本住房模式。决定住房模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收入高低和差距、土地资源丰裕程度等。有两种模式可供借鉴。其一是美国政府帮一把的市场化模式,其二是新加坡政府发挥基本保障性作用的政府加市场模式。美国经济高度发达,人均收入高,收入差距相对较小,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土地资源丰富,住房供给存量大,绝大多数人买得起房。新加坡属新兴市场经济,经济发达,土地资源严重短缺,人均收入虽然较高,但收入差距较大,面对高房价,很多人买不起房。
回顾中国住房改革历程,大多数的城市老居民或是以极低的价格购得原单位的公有住房,或是靠国家和单位的补贴获得住房,还有些人买的是由单位(主要也是政府)大量补贴的自建房。也有一些是在房改初期房价较低时买的房。如果按现在的高房价而又没有政府的补贴,大多数已有房者是买不起房的。再来看看现在迫切需要住房的人,除了约1000多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家庭的住房需求存量外,主要是每年1000多万新加入就业大军的年轻人和数量更大的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需求增量。以他们现有收入根本买不起房,只能选择政府加市场的住房模式。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大保障性住房,要破除“建保障性住房影响经济增长”的模糊认识。依靠投资和投机性购房拉动GDP增长是不可持续、有巨大金融风险的。年轻人买房靠夫妻双方的父母,三个家庭供一套房,以此来维持高房价,将房地产变身为收入再分配工具,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不公,是不公平的,也是制约消费增长、扩大内需的最大障碍。反之,如果把保障性住房做大,保障面扩大到一半以上的家庭,保障性住房就能和商品房一样带动相关产业成长,扩大居民消费,保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中国不差钱,差的是如何筹措和用钱!卖地钱取之于民,应该用之于民,大部分应用来建保障性住房;少搞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